基金經理專訪東亞聯豐:低吸中資股食盡升浪

基金經理專訪
東亞聯豐:低吸中資股食盡升浪

隨着亞洲市場──尤其中國在國際間的話事權越來越大,東亞聯豐投資管理高級基金經理安孝濬接受本報專訪時建議投資者,今年應把握波動市況逢低吸納中資股,以「食盡」下半年升浪,惟港股較受流動性影響,故建議減持「本地薑」。
擁有超過20年投資經驗的安孝濬稱,歐美企業盈利增長主要來自削減開支,亞洲企業則由需求帶動,加上區內經濟較穩健,故亞股經歷上半年健康調整後,下半年可望跟隨經濟上揚,預計今年中國企業盈利增長兩至三成,出口佔經濟比重較高的南韓亦可錄三成增長。
安氏管理的亞洲策略增長基金去年回報近七成,隨着市況趨向非常波動,他認為今年更能考驗投資者眼光,他為基金揀股時,則會堅守「Top-down」及「Bottom-up」兩大原則。
安孝濬指,會先採取「Top-down」策略,首先分析各國基本因素,如經濟情況、發展潛力及增長速度,然後研究該國股票的估值,繼而看支持股票上升的動力,如政府推動政策的能力、市場供求因素及外資流動性等,由宏觀視野逐步收窄至微觀角度,選出合適的市場。

增持韓股 看淡香港企業

該基金1月份報表顯示,中國資產比重達34%最高,南韓亦有25%。他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穩定,政府又推出很多措施推動消費及基建,為當地股市製造利好環境,而南韓行業多元化,近年半導體業發展迅速,樓市亦穩定,惟加息壓力不大,故看好增持中韓股票。至於香港則較受環球流動性影響,其面對資金流走的衝擊亦可能較大,建議減持本土企業,尤其看淡香港銀行股。
在篩選地區後,他會轉用「Bottom-up」策略,在區內揀選各行業的股份。安氏稱,要先看企業在業界的定位,再研究管理層質素、經營策略及創新意念,然後分析股份估值及盈利前景,最後才研究盈利背後的增長動力。參照該基金十大持股,不難發現當中包含多隻行業龍頭,如工行(1398)、中移動(941)及韓國三星。
他又指,自己是長線投資者,每隻股份平均持有一年,惟持有時間長短要視乎市況而定,當中科技業因發展迅速及變化較大,持股時間相對較短。
記者:陳韻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