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由來費解 - 李碧華

「馬虎」由來費解 - 李碧華

武漢有一位女士喚「陳虎」,並非正值虎年格外矚目,而是很少女性甘願沾這虎氣,過於威猛。如果是斯文嬌柔的小姐,父母太對不起她了─應該改個女性化點的名兒,最好與台灣民進黨的「陳菊」對調,因為她的強悍姿態反而適合當「陳虎」。
除了這尷尬的名兒,武漢全市一萬二千位「阿虎」當中,有六人姓馬名虎。不知算改壞姓抑或改錯名。如果一生也「馬虎了事」、「打馬虎眼」,做人還有啥樂趣?父母不知是貶詞麼?
「馬馬虎虎」的由來亦令人費解。本來馬驃悍勇毅,千里追風,沙場血戰,形象正面。虎亦林中稱霸,一嘯生風,聞之喪膽。何以馬加上虎,便淪落凋謝鬥志盡失?「正正得負」,實在說不通。
「馬虎」是否與「模糊」的發音近似,被誤用了?看不清楚了解不真切,上海話叫「搭漿」,即在眼鏡(或眼睛)上濛了一層漿糊。
又,「馬虎」是否借了「指鹿為馬」之寓意,指虎為馬,指馬為虎,把家畜和猛獸混作一談,沒仔細分辨,總之四條腿的都撥入此列,何必斤斤計較?不如眼開眼閉,反正殊途同歸了。但如屬此意,也可用「馬馬狐狐」或「媽媽父父」,都是一塌胡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