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歲月神偷》,原已門庭冷落的永利街,忽爾成港人蒲點,與其說是觀摩感受地道歷史,勿寧說是為市建局快將清拆重建而默哀。人聲囂張,可街本身卻繼續幽靜寧謐,或許其名字已吐露端倪:凡事利字當頭的社會,舊事豈能永久?記者走訪老街坊,聽他們講古,把被偷的歲月兜回來。
記者:蔡俊業
攝影:林栢鈞、蔡俊業(美亞電影提供劇照)
歲月隨意門 往返1-12號
估你唔到,附近街道如士丹頓街和中和里等有過百年歷史,反而永利街「後生一截」,1號至12號為清一色樓高四層(連地舖)唐樓,戰後五十年代才興建。街坊說,連同毗連的華賢坊東及西,這裏昔日猶如印刷王國,單在永利街,七十年代高峯期共有十多間印刷廠,可現只剩1及7號兩間,還請40年街坊任小姐憑記憶逐家逐戶細數。
米舖變印務
整幢單位半年前復修完畢,任小姐說小時候這裏反而不是印務而是米舖。
人去樓空
前為專接中區銀行生意印刷廠,結業10年,接手者不久亦結業丟空至今。
板間房
內裏仍保留昔日間隔,現只剩兩戶人。
獨家鍘紙機
6號(右)老闆20年前退休後丟空;5號老闆姓黃,任小姐說其有部全街獨家手動鍘紙機,惟10年前結業。
依然屹立
任小姐的「英華印刷」,40年,因當年附近有家同名店遂於鐵閘刻「宏記」識別。
戲中雲華
前身為麗的印務,丟空後曾有DesignHouse進駐,可約4年告離開。
40年街坊
已退休呂生一家住了40年,一直經營印刷生意,據知亦將舉家搬到華富邨。
燒柴婆婆
已丟空板間房,保留最舊式木門,任小姐說:「曾有位燒柴婆婆每日燒柴煮飯。」
告別印刷
前身為印刷廠,對上一手的老闆姓張,約15年前結業後丟空至今。
影片士多
已丟空,前為宏興印刷,40年歷史,老闆移民。戲中將此舖化身豐記士多。
僅餘印刷戶 城市慢鏡重演
踏上中環半山電梯,升降機轟隆轟隆便到蘇豪;又一拐,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兩位阿叔閒坐樓梯吹水;轉右來到偏安一隅永利街,仰頭,綠窗花泥黃外牆鋅鐵簷篷,起伏有致;後轉身180度是矗立海旁的ifc,那種建築格調帶來了時空的落差。
「自我懂性開始就在這裏(永利街)長大」的任靄婷說,「未有半山電梯前,士丹頓街那邊都是做印刷。」她,也不例外。父親經營印刷生意,與母及三兄弟姊妹,40年前就在永利街生活,每天放學回舖頭先上閣樓小睡後開飯,吃飽就在舖內或對出空地做功課。一家六口,日復日……當然,玩才是每天生活主菜。「成條街都係細路,閒閒哋十幾二十人。」那是個沒NDS的年代,跳飛機、拍紙仔外,還有更「革命性」的,「永利街休憩公園嗰邊,舊時係爛地,我哋會捉蚯蚓用滾水淥熟佢!」
往昔記憶沒隨時間而變得斑駁。談到以前的生活,她突然談到有個「寮仔」,記者不解,任小姐便帶我窺探──永利街唐樓背後,現在的後巷位置,五六十年代是個小型寮屋區,她指向濕漉漉的石屎地說,「佢哋用木板鋪地,再用鋅鐵搭好個頂,因為無水無電,就唔知喺邊度偷電返嚟,再喺出面水喉駁水入去。」她說,這裏曾一度住了十戶人家,「我哋後面永遠都開唔到,一開就係佢哋屋企,都幾恐怖。」恐怖還恐怖,任小姐跟他們熟絡得很,「佢哋會問我哋借廁所、借水。」直至約20年前,「寮仔」的居民上樓的上樓,從此「寮仔」只餘帶點臭味的後巷。「無咗之後,呢度真係無咁熱鬧。」再寥落,也豈能說走就走?「我以前住8號樓上,舊年都搬咗去將軍澳,但搬走後發現更加唔捨得,有時同朋友喺舖頭傾偈傾夜咗,就索性喺度瞓……」
半世紀生活 為姪兒我留在此
呂女士今年六十有二,「我在東華三院出世,住士丹頓街90號2樓有55年。」由那裏走上永利街,不過是半分鐘的路,在她眼中,永利街、城皇街、士丹頓街是共生的。「那個單位可望維港,以前每逢端午節都有同學仔上嚟睇龍舟,七月十四就到隔籬睇大戲。」所謂的那兒,已變成必列者士街的垃圾站。
她和患病的姪兒相依為命,早前因舊區重建,士丹頓街的單位業主將她們趕走,其後對簿公堂但敗數,只好搬到高街,「我個姪有點自閉和過度活躍,搬嗰陣佢喊住話唔想走,其後李太(永利街1號租戶)話我知,佢日日放學落校車返高街前,都要兜嚟城皇街行上去,咁啱呢度有單位放租,於是我就搬返嚟。」要重建,也希望姪兒兩年後畢業才離開。為姪兒,她留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