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置辭職免蠶食收入月儲萬餘元3年後換樓

擱置辭職免蠶食收入
月儲萬餘元3年後換樓

楊氏夫婦「公一份、婆一份」,但楊太有意辭職專心照顧將入讀小學的兒子,楊先生擔心影響生活及換樓計劃。理財專家指父母除陪伴子女成長,亦需考慮實際情況,建議楊太繼續工作,將換樓計劃延後3年。 記者:甄嘉儀

因夫婦兩人要返工,5歲兒子主要由同住外婆照顧,楊生為讓家人有更舒適居住環境,加上兒子日漸成長,計劃於同區換樓。
「我希望兒子在成長期間,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現時物業累積了一點升幅,希望趁機換樓,改善居住環境。」

憂家庭收入減

不過楊太有意辭職照顧兒子,「雖然有儲蓄習慣,但亦擔心太太辭職後,會為家庭構成財政壓力。」楊先生希望同時兼顧換樓,及太太全職照顧兒子的目標。

李立基(右)指,若進行換樓計劃,楊太需打消辭職念頭。 梁鑑章攝

-個案-
讀者:楊先生(34歲)/楊太(30歲)
家庭狀況:兒子5歲
職業:助理經理/秘書
月入:2.35萬元、1萬元
支出:2.83萬元(月剩5200元)
資產:現金16.3萬元、股票市值約8萬元、自住物業市值160萬元
目標:換約250萬元物業
症狀:未有考慮實際能力

分析
買股+儲蓄3年獲64萬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李立基認為,楊先生目前財政狀況健康,但仍需提高應急錢。「由於小朋友年紀尚輕,每月學費、生活雜費及醫療費開支不輕,現時手頭現金只約5個月收入,建議加強應急錢至少半年」,即約20.1萬元,尚欠3.8萬元,可用未來8個月的月剩儲起。

行業分散減風險

雖然楊先生月剩5200元,但每月家庭支出不少(見圖),若楊太辭職,對家庭即時構成財政壓力,因其家庭收入將由3.35萬元,減至2.35萬元,不足應付每月2.83萬元開支。若要換樓,楊太需打消辭職念頭,並將計劃延後3年實施。
去年初,楊先生開始月供5000元投資傳統藍籌股,如滙控(005)、港鐵(066)及中電(002)等,現值約8萬元。李立基認為,月供集中藍籌優質股份,但分散不同行業,有效分散風險。假設年回報5厘,月供5000元,3年後將增至28.7萬元,再加上每月儲蓄5200元及現有16.3萬元,共得63.7萬元。

做好理財計劃,可更輕鬆換樓改善居住環境。 資料圖片

楊氏夫婦持有股票

中電(002)
股數:360 上周五收市價:$53.65 現值:$1.93萬

滙控(005)
股數:450 上周五收市價:$85.85 現值:$3.86萬

港鐵(066)
股數:510 上周五收市價:$26.90 現值:$1.37萬

中石油(857)
股數:1350 上周五收市價:$8.67 現值:$1.17萬

楊氏夫婦3年後投資回報

-股票現金-
現有金額:$8萬 年回報:5.00% 預計可得:$9.3萬

月供金額:$5000 年回報:5.00% 預計可得:$19.4萬

現有金額:$16.3萬 年回報:0.01% 預計可得:$16.3萬

每月金額:$5200 年回報:0.01% 預計可得:$18.7萬

合計:$63.7萬

置業建議
首期五成減供樓壓力

若楊先生以樓換樓方式換樓,將自住的物業以160萬元賣出,減去尚餘欠銀行64萬元,套現96萬元,扣除釐印、律師費、裝修等開支約15萬元,尚有81萬元可應付首期支出。

賣自住物業套現96萬

假設新樓樓價250萬元,承做七成按揭,供款年期20年,貸款額175萬元,實際按息2.5厘,月供9273元,較現時供款開支4300元,增加逾倍(表3)。
即使楊太繼續出外工作,惟新供款將清空現時月剩,建議暫時擱置。
由於市場預期未來1年,按息有上調的空間,若換樓後實際按息上調至3.5厘,月供將增至1萬元,楊氏夫婦沒有餘錢負擔供款的增加。

按息勢上調增加供款

李立基建議,延遲3年換樓,假設自住物業保持160萬元,屆時尚欠銀行約50萬元按揭,可套現110萬元,再加上投資及儲蓄63.7萬元,共173.7萬元。
為減輕月供壓力,楊先生屆時應減低按揭額,付五成首期,以250萬元樓價計算,即125萬元。將173.7萬元減去125萬元首期,餘下48.7萬元,部份可作換樓雜費及應急錢。
如果3年後向銀行承做五成按揭,借貸125萬元,實際按息2.5厘,分20年攤還,月供6624元。至於供款增加的2324元,宜節省娛樂開支,或由月剩支付。

家庭溝通
考慮實際情況家人想法

不少在職婦女在子女成長期間,或會出現辭職念頭,以便專心照顧子女。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表示,最重要是夫婦多溝通,聆聽與尊重對方的想法。她建議商討婚後是否繼續工作或全職照顧子女問題時,除考慮實際情況,亦可以試探方式了解對方想法。「如夫婦在一些問題上有爭議,可先嘗試說服對方,拉近大家思想上差距。」之後再商討有否其他雙方接受的方法,如請工人或於子女上學期間兼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