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來如此:不再寄望球證 - 潘源良

源來如此:不再寄望球證 - 潘源良

好拍檔阿丘在專欄提到,在歐聯的賽事中,其實也應加設底線裁判,令主球證與旁證看漏眼的誤差,可以減少;新近的錯判案例,當然是國際米蘭對車路士一役,沙洛文卡勞單刀殺入禁區,被森美爾撲跌,而不獲判12碼。

底線裁判有惰性

按理說,有更多裁判員在場中監察,令球員的動作得到更多角度與更全面的視點,當然對執法有利;當全新的歐霸盃賽事引入底線裁判時,本欄亦表示支持,認為這個制度將可落地生根,從此在國際大賽中成為慣例。
可惜,歐霸盃賽事發展至今,底線裁判的效用未能立竿見影;比賽中的錯誤判決,仍舊層出不窮,似乎有檢討的必要。
做成這種情況,因為底線裁判的覆蓋範圍,主要只在與旁證相距較遠的一角;假如球員較少在該區活動,這位裁判便幾乎無事可做。
人都有惰性,長期只站在底線附近,對球賽的投入感,自然不及在邊線跑上跑落觀察越位情況的旁證,更不可能像主裁判一樣,對賽事發展全面跟進。
結果,在某些歐霸盃賽事中,我們會看見底線旁證神遊物外,到真有事件在其管轄範圍發生,他也未能作出精準決定,協助主裁判正確執法了。在士砵亭對愛華頓一役,底線裁判便曾經連在他眼前的角球也誤判。

錄影片段作參考爭論不已

國際足協主席白禮達表示:球證錯判也是比賽的一部份。他也許是對的。在高速變化的現代球賽,就算再增加裁判人員的數目,也不一定就可以解決誤判問題;至於動用錄影片段作參考,如何操作,也始終是爭論不已。
人都會錯。踢球的會踢錯,講波的會講錯,球迷追捧的球隊,或許也會捧錯。
球證的錯,我們就只好接受了。
文:潘源良
有線足球評述員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