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建造業人手青黃不接問題嚴重,超過三分一工人在50歲以上,政府用銀彈利誘年輕人入行,確保建造業學員在完成培訓後月薪可達8,000至1萬元;而為了改善工作環境及提升工人形象,政府將規定工務工程承辦商須在地盤提供冲身、更衣及休息室等
設備,並為工人提供整齊制服,稍後不排除透過立法形式規管其他私營工程。 記者:盧文烈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否認推出有關計劃是為日後輸入外勞鋪路,但強調若用盡方法也未能吸引新血入行,整個社會便需要考慮輸入外勞的問題。
下年度創62500職位
林鄭月娥表示,下財政年度基本工程預算開支高達496億元,較本年度的452億元升一成,估計可創造62,500個職位,較本年度多1.5萬個。根據政府資料,現時全港27萬名建造工人中,僅得6%在25歲以下,36%在50歲或以上。
為吸引更多人投身建造業及提升工人地位,發展局與建造業議會合作,動用1億元推出六項措施,包括保證學員薪金可達一定水平的「5.8.1」計劃,意思是學員在2至13星期培訓期內,每月可獲政府提供5,000元津貼,較現時約2,000元多出倍半;完成訓練後,承建商會承諾在其後半年給予學員不低於8,000元月薪,半年後再將調升至1萬元,未來三年合共提供3,000名額。政府會集中火力,鼓勵新血投身爆石、板工、扎鐵等缺乏年輕人加入工種。
新措施增建造成本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麥齊光又表示,改善工地環境及安全,有助吸引更多人入行,政府會在工務工程合約引入新條款,規定承辦商必須在工地提供休息、飲用水、風扇、冲身及更衣設備,路政署已在三個屯門公路擴闊工程項目,試行要求承建商為工地人員提供制服,稍後將進一步擴展至其他工務工程。
林鄭月娥補充,現階段只在政府工程推行有關措施,日後不排除會立法規管其他私營工程。建造商會會長黃天祥及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相信,措施具一定成效,但也會增加建造成本。
建造業吸引新血入行六招
學員受訓期內津貼由現時每月約2,000元增至5,000元,其後一年以月入不低於8,000至1萬元
名額:3年共3,000個
為資深建造業工人提供免費語文及基本管理訓練課程
名額:3年共1,500個
提高建造業監工及技術學員訓練津貼,由每日105元增至150元
名額:3年600個
提供工藝測試費用及指定訓練課程的學費津貼,上限500元
名額:3年6,000個
規定地盤須為工人提供茶水室、更衣室及浴室設備
名額:/
規定工務工程承辦商須向工人提供制服
名額:/
資料來源: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