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步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般盛極而衰的說法越傳越烈,總統奧巴馬固然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強調美國永遠不會甘於變成「老二」,副總統拜登更因為不斷被傳媒、學者、朋友追問他類似的問題而不勝其煩,憤憤不平,指「美國衰落論」只是無聊、無根據的猜想,根本不值一提。
從一個獨大,雄霸全球的唯一超級強國到債務纏身的全球最大「債仔」,這個轉變不可算不大,不可算不難受,無怪拜登這樣的老江湖也有點沉不住氣,也不得不挺身反擊。
短期而言,拜登反擊並沒有錯,拿美國跟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衰敗相提並論不但言之過早,也有點不倫不類。要知道羅馬帝國是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帝國,整個帝國生產力不高,農業經濟積累的盈餘又少;稍有災荒或疫病,帝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便大打折扣,變成無兵、無糧、無武器的三無帝國,任由西歐蠻族如哥德人、日耳曼人、高盧人魚肉瓜分。美國卻不同,她既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又是創意無限、科技發展最快的國家;即使經歷金融海嘯,美國的生產力仍在持續提升,美國的資本積累速度仍然非常快。換言之,羅馬帝國中、後期那種捉襟見肘,人財兩空的情況根本沒有在美國身上看到,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在美國這個先進的經濟體身上重演。既然是這樣,怎能說美國在走上羅馬帝國的舊路呢?
至於大英帝國實在不能跟羅馬、美國的霸權相比。大英帝國除了在十九世紀初期、中期稍微比其他歐洲強國、美國領先一步外,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她的生產力優勢、技術先進程度、經濟活力已被德國、美國迎頭趕上,而且越拋越遠。軍事上她的優勢則只在海軍,陸軍戰績實在不怎麼樣。大英帝國必須要靠拉一派打一派的平衡策略才能保住一種超然的地位;跟美國、羅馬那種可以自行其是,獨行獨斷的霸主實在相距甚遠。而既然她的經濟實力落後於德、美以至後來的蘇聯,她被迫跟帝國夢說再見實在理所當然,毫不奇怪。
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的衰落雖然不能預示美國會走上同一條路。但也應當明白,美國獨步全球是很多不同因素,歷史事件促成的,不是甚麼歷史的必然,也不是甚麼不可逆轉的趨勢。地理位置上遠離歐、亞大陸這兩個是非之地,讓美國本土自內戰以來從未受戰爭蹂躪,生產、經濟可長期保持穩定發展。這樣的地理位置加上經濟進步令她成為各地人民、人才眼中的樂土,大批大批有技術、有學識,有專長的移民過去一百年來從歐洲、中國、印度源源流進美國,既提升了她的教育、技術水平,又令她的人口保持相當增長,保持勞動力不會短缺。
再加上原本的強國如德國、日本、蘇聯先後因戰爭、內亂、內耗、體制崩潰而大幅落後,趕不上美國的發展步伐;古老大國如中國、印度底子又太薄,想追又追不到。美國才能一國獨大。可是到二十一世紀過了頭十年後,古老大國如中國已急起直追,其他強國則重新站穩了陣腳,或結成聯盟。
這樣下來,美國的領先優勢逐步減少是正常不過的事。對習慣遙遙領先的美國政客來說,看到有對手追近是難免有點忐忑的!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