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自主權 - 林夕

情緒自主權 - 林夕

都忘記了有關精神科的疾病是從何開始,給添了個比較沒那麼嚇人的別號叫「情緒病」。叫情緒病的好處,是讓患者比較容易面對,勇於求醫吧。可同時也會叫人誤解,情緒有毛病,是心病,心病只須心藥就行了。為正視聽,那焦慮症與抑鬱症也得正名了。
焦慮症全名「經常焦慮症」,英文名是generalanxietydisorder,我想,無論「經常」與「general」也未能讓人即時望文知症,不如改為「無故焦慮症」與「無故抑鬱症」,也許能減少一些誤會,以為一切都只因一個人的心與性不夠正能量之類。
無故與有故有何區別?有故,就像吳君如所說,拍《歲月神偷》期間發現肌肉緊繃,情緒低落,醫生說是壓力及角色投入所致,建議多吃香蕉,具減壓功能。這是一時焦慮,吃香蕉吃黑巧克力,吃到外因失去,就沒事人一個了。最玄的,是無故而來的焦慮與抑鬱,連患者也不明所以,單憑心藥,就像要揪出無故破壞墳地與潑鏹水者,最難入手。
有時候會想,失去言論自由,不能隨心所欲說真話固然可悲,但情緒不由內心所控,情緒無緣無故失去自主力權,連肉身也受連坐之罪,真正身心皆不由己,又沒多少人明白箇中之苦,更是可悲得孤獨。社會上眾聲沸騰,爭取真民主,反對官商勾結,解決貧富懸殊,為的最終也不過是每個人能活得更好;好了,倘若有天公義民權都得彰顯,又能在公平的環境下活得好好,這好包不包括好情緒好心情呢?言論自由是一個不能失守的陣地,情緒能自主,也是一個值得整個社會更多討論與認識的課題。越來越多人無權選擇本來該有的正常情緒,即使有天一人有一票選特首,民選的特首會關心這個眾人都存有迷誤的問題嗎?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