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春節在外國滑雪意外中喪生,學校為他舉行追思會,一千多名同學參加。
記者現場報道,毫無意外,說到參加追思會學生的時候,又用上了「神情哀傷」四個字。
如果純為報道新聞的話,將事件說清楚了也就夠了。如果想感性一點,加些現場描述,下次,可不可以不要再用「神情哀傷」?
記者報道新聞,應該說些讀者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和場面。一個追思會,如無意外,與會者「神情哀傷」是指定表情,你不說我也知道,那就不用說了。要是登照片,見到一大隊人「神情哀傷」,那就更加不用再於圖片說明中「說明」了。
在追思會,在靈堂,不「神情哀傷」,難道「興高采烈」、「笑逐顏開」?如果真是那樣,才真應該大書一筆。
追思會和靈堂的氣氛,讀者想像得到,實在忍不住手,想描寫,一句「愁雲慘霧」已是極限。即使如此,也屬多餘。新聞報道的內容,紮實為主,一場追思會,有許多內容,從會場佈置,到人們對死者的評價,都可以報道,那些都是人間有情的證明,唯獨「眾人神情哀傷」這句描寫多餘。看了這句描寫,只會想到記者交行貨。
記者工作,應該觀察入微。人家歡喜,自然有笑容,人家悲傷,自然露哀愁。這些都是表面,記者要做的,是告訴讀者,在這些表面之後的故事,為什麼會有笑容,為什麼會有哀愁。
每次又見到「神情哀傷」,都替今天香港新聞界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