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北京走進一間「恐怖餐廳」,恐怖不在裝修也不在食物。奇在餐牌!驚見「夫妻肺片」譯成「Husband&WifeLungPieces」,搞笑得來也惹來外國人的好奇,追問背後意思。11月將於廣州舉行亞運,當地即為64種西關小吃加官方英文譯名,但中菜譯名你又知多少呢?
記者:梁俊鵬
攝影:楊錦文
Model:EmilyC@Starzpeople
鳴謝:蓮香居(21569328)
上環德輔道西46至50號2至3樓
大學生惹笑譯名
我們街訪了幾位大學生,看如何繙譯說菜式名字。老實說,未嘗過的,看中文也未必知道內裏乾坤,於是索性發揮創意,作個冠冕堂皇的名字。
Eugene
「鳳爪直譯雞腳就沒詩意了,譯成Phoenixfeet,因鳳凰代表吉祥,更能凸顯中國文化。」她譯東坡肉做eastslopemeat。
Herman
「將螞蟻上樹譯作AntontheTree。但我沒吃過這道菜,估計到螞蟻會是肉碎,而所謂樹就應該是蔬菜吧。」
Corina
「腸粉譯Intestinepowder。其實我去外國看不懂餐牌都會直接問他們拿圖片或實物來看,所以如何繙譯不太重要。」
SoLokSin
「棉花雞是Achickgotbeatenup,原本肉是非常有彈性的,如果被打後就會變得軟軟的,像棉花一樣。」
爆笑Chinglish
不是刻意取笑國內同胞,日本人的英文餐牌錯得同樣離譜。只是中國菜式名稱博大精深,並非單純由字面作繙譯就了事。不過正因如此,就鬧出不少笑話,網上也有不少外國人遊中國時拍下的有趣圖片,最常見串錯字之外,還有相近字的繙譯錯誤,例如雜菌會被繙譯作bacteria(即細菌),即時引起莫大誤會。
更好笑的就有說將「童子雞」譯成「Chickenwithoutsexuallife」,即「沒有性生活的雞」;「宮保雞丁」就變成「Governmentabuseschicken」,即「政府虐待雞」……其實早在08北京奧運時,政府已向市內所有三星級以上酒店發放《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小冊子,很多菜式已有規定譯法,奈何有些只能以漢語拼音作英文譯名。不過若果好像壽司「sushi」等可以知名天下,叫東坡肉做「DongPoPork」又有何不可呢?
食DimSum學英文
煮法+材料+口感
菜式繙譯,只是簡短的不完整句子,看易實難。在一般餐館的餐牌上,看到的繙譯方法不外乎幾種:以漢語拼音命名,如東坡肉就是DongPoPork;簡單交代材料,如杏仁雞丁就是ChickenwithAlmond;又或是更詳細的描寫煮法、材料和口感,如香酥排骨就等於CrispFriedSpareribs。
統一譯法,西人睇得明
香港中文大學繙譯系系主任陳善偉教授近年致力研究以電腦輔助繙譯,發現中菜比其他文書繙譯更加困難,原因是中菜的構成方式十分多樣化。例如有用人物加上食物的命名法,如東坡肉、太白鴨等。又會用上地理加食物的方法改名,例如北京填鴨、四川蝦仁等。甚至乎有與節日相符的菜名,如發財好市。陳教授認為,若要外國人看得明餐牌,首先是統一譯法:「我們繙譯時會盡量減少文化因素,令未接觸過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知餐牌上的食物是甚麼。如青菜一般被稱有意境的翡翠,若直譯為Jade,外國人未必知道是青菜,所以寧願譯成vegetables。」陳教授坦言不會用拼音作食物譯名,「因為音譯全無交代菜式的實際煮法和內容,對溝通沒大幫助。而外國人稱『功夫』為KungFu,也明白其意思,是經過長年累月的推廣,要音譯菜式名而世人共知,則要花更多時間。」
就陳教授搜集資料所得,中國人煮食方法至少有90多種,只要清楚引用每個煮法的英文動詞,並緊記用上過去分詞,繙譯菜式時就會更清晰。
燜、熬=stew
例:熬白菜=StewedChinesecabbage
白灼=blanch
例:白灼海螺片=Blanchedconchslices
爆=quick-fry
例:爆肉片=Quick-friedporkslices
炒=stir-fry
例:炒菜心蝦球=Stir-friedprawnballswithcabbagehearts
乾炒=dry-fry
例:乾炒牛河=Dry-friedslicedbeefwithricenoodles
焗=bake
例:焗鱸魚大蝦=Bakedperchwithprawns
烤=grill
例:烤白菜=GrilledChinesecabbage
清蒸=steam
例:清蒸鯇魚=Steamedcarp
涮=dip-boil
例:涮羊肉=Dip-boiledmutton
炸=deep-fry
例:炸豆腐=Deep-friedbeancu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