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難做 - 陶傑

生意難做 - 陶傑

即使《歲月神偷》,但港產片──長期來說,是所有華語電影的生意──都沒得做。
電影是西方發明的,流行音樂工業也一樣,當這兩大創作玩藝在西方走向沒落,在遠東和第三世界(印度除外),絕無興旺的常理。
例如,添布頓的3D版《愛麗絲夢遊仙境》在英美上映,主角尊尼狄普,卡士強橫,但製片人廸士尼及戲院商卻吵了起來。
廸士尼是大公司,英國的奧汀戲院企業也一樣,全國有八百多家戲院。上映《愛麗絲夢遊仙境》,全國的戲院都要換3D的新裝置,奧汀很不滿,認為加重了放映成本。
既然要改裝戲院,奧汀要求廸士尼,讓《愛麗絲夢遊仙境》在戲院的映期長一點,奧汀要求映期十七週。
換了在香港,戲院映期延長,片主求之不得,跪下來謝恩也來不及。但廸士尼拒絕了奧汀,堅持戲院上映,只能十二星期。
為什麼?因為荷里活電影,近年統計,不論製作成本大小,每一齣戲的收入,五成來自DVD發行,另一半來自戲院收入,那一半之中,只有兩成來自票房分成。
這樣一來,一齣巨片在戲院的映期越久,越多觀眾買戲票進場,即使戴上墨鏡,能親自體驗3D的奇幻感,片商反而賺得越少。
《愛麗絲》與《阿凡達》一樣,3D製作,不是說3D吸引觀眾進戲院,這個行業有得救嗎?現在倒過來,廸士尼不滿奧汀戲院映期太長,這齣戲多上映五星期,片商DVD的銷售額會減少三千萬鎊左右,共港幣四億有多。
況且3D戲票太貴。《阿凡達》一票一百七十元,八十後的一代,看一齣,貪求新鮮,3D電影多看一定膩。當中國和香港的投資者還在喋喋爭論每片必3D千軍萬馬大場面,人家「西方」電影市場早已出現了「後3D消費疲勞症候群」。英美金融海嘯,失業遍地,3D《愛麗絲》一張戲票就是二十鎊,這樣的市道,如何維持?
荷里活太過依賴DVD市場,即使冇3D,此癮也戒不掉。廸士尼與奧汀戲院之爭,是一個指標,讓第三世界,包括中港台了解:發行3D製作,不是活路,何況3D版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之類,一片金燦燦,中國觀眾情迷,也會看瞎一大片。
何況中國還有翻版。戲院上完,DVD即刻出,隔得太久,產品Out掉;但觀眾知道DVD快了,又不會進戲院。電影拍戲怎樣捱下去?只能禱告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