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神偷 - 塵翎

歲月神偷 - 塵翎

羅啟銳有本散文集就叫《歲月神偷》,他的文字生動有趣,最記得他寫偷書,港大高材生,卻愛到圖書館、書店偷書,但偷了一段時日,有一天他忽然不再偷了,那樂趣已不再吸引他。偷的快感是鬥智,而偷書更是智慧角力。
周星馳拍《長江7號》,把香港的集體木屋貧窮經驗,移至內地民房,就變得失真。周星馳的港味,還是在本土最紮實,但北上也有北上的錯置式荒誕,另類的搞笑。
羅啟銳乾脆回到最「獅子山下」的六十年代,最基層的民風民情,這樣在柏林拿了獎,就風光回家。於是大家又借電影之光熙熙攘攘大講保育,永利街要拆還是不要拆沒完沒了。諷刺的是,他在柏林遇別國片商,邀請他為該國拍攝民間風情影片,但當初他在港集資,千籌百措都開不了戲。
有些事沒有被記錄下來就好像沒有發生,沒有拿了獎就不值得被提起,沒有人做點甚麼就不會有任何改變。上一代的創作議題,講的是很實在的生存、人際互助精神,比較高層次的存在理念與情操。新一代不是這回事。
像來港開演唱會大熱的台灣創作歌手盧廣仲,外形有點儍,唱的歌,都環繞一些瑣碎的生活情趣與氣氛,比如吃早餐、好想去揮霍等。捧場的年輕樂迷(80後,甚至90後),不易代入父母輩的六十年代風風雨雨。他們的問題不是不沉重,但表達形式或許比較輕盈。
城市發展失調的後果,也是香港正經歷的,正是兩代生活經驗與記憶的斷層。電影、文學等藝術是最後一道防線,為記憶把關,任誰也偷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