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似乎與內地股市脫軌,當上證綜合指數跌穿3000點的時候,恒生指數卻大升超過200點;反之,當滬綜指重上3000點的時候,恒指反有回吐壓力。
要掌握港股的走勢,的確有一點困難,不過正如昨日所言,要估底較為困難,所以我仍然相信,儘管今日買貨不是最平,但只要將戰線拉至半年,獲利機會仍然甚高。
將這個理論套用在內銀股上,效果會更為顯著,坦白說,我不知道內地上調存款準備金比率,以及接二連三有內銀股宣佈集資,為內銀股帶來的壓力會持續多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現時的負面因素正在逐步被淡化,所以就算內銀股仍未找到真正的底部,相信距離亦不遠,故此,每次調整趁低吸納內銀股,是不錯的選擇。
看一看交通銀行(3328)前日宣佈供股集資後,昨日股價不跌反升,主要原因是市場相信有關行動可令交行的資本壓力得以紓緩,同時由於交行的集資規模遠小於市場預期,因此令投資者的憂慮下降。
當然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現時交行的預期PE只有約10倍,估值明顯偏低,就算今年內地的貸款增長,受人行的政策所影響而有所放緩,但7.5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貸款額度,仍然是一個龐大數字,相對不少國際銀行,內銀股的盈利增長動力仍然較為值得憧憬,所以發行新股集資,實在不應對內銀股構成長期的壓力。市場對內銀股的需求仍然龐大,區區數百億元集資額,市場絕對有能力消化。
所以,仍受集資因素影響的建設銀行(939)及工商銀行(1398),昨日跌至5.84及5.48元水平收市,實在是一個難得的趁低吸納時機。
集資壓力影響不大
首先,以貸款質素去分析,兩者在去年都有理想的表現,所以內地收緊銀根,對建行及工行之影響應該是最小。與此同時,論資產質素,建行及工行亦是首屈一指,所以就算真的要發行新股籌集資金,相信規模亦有機會比交行為小。而且論受歡迎程度,建行及工行在市場上根本不乏支持者,相信就算要供股,相信只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所以對股價帶來的壓力相當有限。
加上人行在春節前上調存款準備金比率,對市場的震盪遠低於1月份,在種種因素支持下,現水平絕對是吸納建行及工行的好時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