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上說看不到樓市有泡沫實際上卻採取四項新措施平抑樓市炒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實在有點自相矛盾。
雖然有些分析師、經濟學者仍在憂慮全球經濟會出現雙底衰退,但從各項經濟數據特別是中國、美國的情況來看,兩者的經濟基調已回復穩定,中國更開始有輕微過熱的現象。只要不再有大的金融市場震盪,經濟再次衰退的機會相當微。倒是資產市場特別是樓市泡沫才是心腹大患。見識過九八年金融風暴樓價大跌五成、樓市交投大減的人都會記得,本地經濟、消費因此而長期不振,市民對前景失去信心。不管特區政府提出甚麼政策或振興經濟方案都不收效,直到○三年沙士後北京推出多項放寬資金、人流來港的措施情況才逐步好轉。現在樓市交投的熾熱程度跟九七年高峯時相去不遠,豪宅樓價大幅拋離當年的「天價」,中、小型住宅樓宇價格也大幅上升,部份地區新樓盤的價格更超越九七年的水平。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警號。假如樓價特別是中、小型樓宇價格再飆升,令小業主及投資者產生非理性亢奮,令市場出現恐慌性購買(panicbuying)的現象,樓市大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形成比九七年更大的泡沫,對未來幾年的經濟穩定構成重大威脅。
為免樓市出現比九七年更大的超級泡沫,特區政府當然該採取額外的措施冷卻一下市場過熱的情緒。問題是今次財政預算案推出的四項措施力度有限,未必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以提高二千萬元以上豪宅印花稅為例,曾司長建議把稅率從百分之三點七五提升至百分之四點二五,即買入二千萬元豪宅需要多交十萬元的稅款。要知道豪宅每呎動輒兩、三萬元,中半山豪宅每呎六、七萬元,區區十萬或數十萬元的印花稅根本不算甚麼負擔,更不足以阻嚇炒家入市搵快錢。其他措施如額外推出一塊元朗住宅地招標出售,活化二手居屋市場或令勾地政策更具彈性都是有姿勢無實際的做法,根本不會明顯增加住宅供應量,更不足以扭轉市場心理及樓價將持續上升的預期。
最重要的是,曾司長推出的四招反映政府對樓市過熱基本上無計可施,手上沒有甚麼可以打的牌,只能虛張聲勢,推出一些比「出口術」稍好的措施而已。事實上自從八萬五政策成了過街老鼠,成了特區政府最大的政治教訓後,從特首到財政司到負責土地房屋政策的官員已把大規模興建房屋以增加住宅供應看成最大的禁忌,看成是政治上的「死亡之吻」。即使有親中政團建議復建小量居屋,政府及官員也立即表明不贊成或沒有類似計劃,盡力跟八萬五劃清界線。只是,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是政府調控樓市最有力的武器,當政府主動放棄這個撒手鐧時,它說再多的話,擺再多的姿勢也是無補於事的。
當然,曾司長不願對樓市落重手不但有政治上的盤算,也有經濟上的考慮。對香港這個倚賴金融、服務、消費的經濟體來說,投資市場包括樓市好壞是非常重要的。前年金融海嘯後香港經濟能迅速復元,失業率快速回落,靠的不是出入口回升,靠的是股、樓市暢旺及由它帶來的財富效益。政府去年預算的近四百億元財赤之所以一筆勾銷並有百多億盈餘,靠的也是股、樓市大幅反彈。貿然出重拳打壓樓市炒風的話,消費市道、就業市場可能應聲倒下,形成百業皆縮、財赤連年的困局。為免成為另一個像前特首董建華那樣的罪人,曾司長對樓市只能多說少做,口硬手軟!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