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領導不能一廂情願 - 吳志森

泛民領導不能一廂情願 - 吳志森

政制諮詢剛剛結束,政府收到超過四萬份意見,上百萬份簽名。社會氣氛冷淡,一般民眾對政府提出的諮詢文件不甚了了,但遞交的意見仍然如此熱烈,可見背後動員的力量相當龐大。林瑞麟局長如何處理這些意見,尤其用誤導手法得到大量街檔簽名,幾百萬對眼睛在密切注視着。

溫和派被擺上枱

泛民中的溫和派,組成終極普選大聯盟,頻密地與建制中人會面,並一再傳出積極的訊息。雖然由泛民各派組成的普選聯,連一個共識方案都未達成,會面後,我們聽到的都是「向前進了一大步」、「審慎樂觀」、「氣氛良好」這些令人充滿想像的字眼。究竟他們閉門與建制中人談了些甚麼?作了怎樣的妥協?達成如何的共識?支持者無從得知。但如果甚麼都沒有,如此樂觀的氣氛究竟從何而來?實在相當詭異。
泛民兩黨,民主黨和民協,在諮詢期完結前提交了意見書,林瑞麟局長興奮地對記者說,兩黨與政府的距離拉近了。中聯辦主任彭清華也表示,注意到社會上理性的聲音增加了。究竟拉近甚麼距離?哪些是理性聲音?都沒有明說,叫人無法猜透。
民主黨和民協的方案,最大的讓步,就是正式確定放棄二○一二雙普選的訴求,但這早不是秘密,差不多已是泛民各黨的共識,算是拉近了距離嗎?這可能是官府的心戰策略,把泛民訴求模糊化,把支持者搞糊塗,把爭取普選的意志打散,然後來個渾水摸魚。顯然,泛民溫和派已被林瑞麟「擺上枱」了。
兩黨的方案,仍然堅持終極真普選,二○一七低門檻提名普選行政長官,二○二○取消所有功能組別,一人兩票普選全部立法會議員。但二○一二、二○一六的過渡期如何,就有各自精采的不同方案。雖然選舉方法不同,但兩黨都採納了區議員選入立法會的方案,以「溝淡」傳統功能組別,增加立法會的「民主成份」。
區議會選區太小,區議員視野狹窄,他們是否適合擔當立法會議員的大任,早有過激烈的辯論。區議員進入立法會議,就可「溝淡」傳統功能組別?就可增加立法會的「民主成份」?這些未經嚴謹推敲的結論,先撇開不談。問題的關鍵是,到二○二○,功能組別是否會終極廢除,還是以另一種模式萬古長存?泛民的領導,你們不能一廂情願地過份樂觀。

功能組別永長存

中央政府、特區官員和建制政黨,近幾年都口徑一致:為確保均衡參與,功能組別不能廢棄,只要改改選舉辦法,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功能組別就可以永遠長存下去了。泛民兩黨同意將區議員這個增加「民主成份」的功能組別引入立法會,作為過渡安排,正正中了建制派的下懷。如果這個方法「行之有效」,市民大眾也未必全然抗拒,為何不可以將之固定化,永久化,世世代代長存下去,又或再過N屆,才再行檢討?如果政府接納泛民兩黨的過渡方案,對終極方案卻不置可否,二○一二兩個選舉辦法,他們會投甚麼票呢?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