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體的兩個腎臟清除體內廢物及多餘水份,一旦受損,便會演變成腎衰竭,危及生命,本港每年有逾千宗與腎病有關的死亡個案,當中約一成更是40、50歲的較年輕患者,但早期腎病較難發現,市民容易忽略,下月11日為世界腎臟日,從而提醒公眾關注腎臟健康。
衞生防護中心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引述政府統計處數字,06至07年約有0.3%人口患有腎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及覆診,市民患病率更與年齡成正比。08年本港便有1,400宗登記死亡個案是由腎病所致,當中腎衰竭佔近九成八個案。
男性死亡率較高
男性因腎病死亡及入院的比率也較女性高,並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每10萬名45至64歲人士中,便有7.7人死於腎病,而每10萬名25至44歲人口中,也有0.7人因腎病死亡。
腎病甚為普遍,成因包括遺傳、生殖泌尿道畸形、腎臟發炎、腎結石、癌症及有毒物質等,若能及早發現,可透過藥物及手術等方法治療。不過,腎病的病情發展緩慢,常被忽略,直至腎功能大幅下降四分一或以上,患者才會有明顯不適,例如出現小便帶血、帶泡、赤痛、夜尿頻密及足踝浮腫等。
要預防腎病,市民則應減少飲酒、不吸煙及要飲食均衡,更要留意小便的變化,一旦出現小便混濁、有異味及帶血等,應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