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下2010年第一場雪的時候,一個母親雷倒了許多人,用棉被裹身抵禦嚴寒的她,在戲院售票處外通宵排隊,為她的兒子,以及兒子的女友買兩張《阿凡達》IMAX版電影票。
有人被她的裝束雷倒了,上海人繼睡衣褲上街後,推陳出新,有了棉被裝,與美國去歲流行的毯子與睡衣混合的服飾snuggie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人因為這個母親的舉措,而被《阿凡達》的魅力雷倒,不能想像,購買電影票的難度幾乎拍得住春運火車票。
我是被她對子女的「愛」,以及「愛」的表現方式雷倒的。事實上,這是許多中國式家長愛子女的方式,他們更樂意扮演保姆的角色,視子女為弱小,讓子女圍在自己的裙腳邊,這樣,使他們堅信自己對子女擁有更大的掌控權。重慶某政協委員認為培養高質素家長是教育下一代的前提,建議發放准生證(大陸實施計劃生育,夫婦生育前需辦理准生證)前,先考核家長的家庭觀念及倫理道德。這一建議當然不值一哂,不過事實上確實有許多生理成熟,心理永遠不熟的人做了家長,像女孩子愛毛公仔那樣,「愛」着他們的孩子,「愛」出從物質上、精神上都啃老的一族。這不是父母的悲劇,而是子女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
意大利某地方法院法官判一位退休後的父親每月支付三十餘歲、大學畢業八年仍不願工作的女兒生活費,直至她能獨立。很好,家庭的問題就回歸家庭好了,讓父母為自己的溺愛承受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