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負責和中國經貿談判的代表是江丙坤,職銜是海峽兩岸事務基金會的董事長;中國的對口代表是海峽兩岸協會的會長陳雲林。兩個人都沒有官方的身份,海基會和海協會也都是掛民間機構的牌,做政府官方的事;換句話說都是白手套,目的在避免主權的爭議。
台灣內部難有共識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二月七日表示,兩岸協商已進入「先易後難」的「後難」階段;並提出他的新春願望──凝聚全民大陸政策的共識,為進入艱難階段提供民意後盾,例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租稅協議等。
江口中所謂的「艱難」可想而知。一是台灣內部意見分歧,將無法感受到全民的支持,因為各利益團體的利益不同,怎能有共識?民主社會除了對基本的民主體制具有全民共識外,其他就眾聲喧譁,各說各的了。江希望全民共識作為他談判的後盾,是良好願望,但不能奢望。畢竟對ECFA和租稅協議而言,台灣的意見是分裂的。此外,中國對手的難纏也是艱難的原因。
江丙坤以及國民黨的高層要覺悟,台灣已非昔日的台灣,不再是戒嚴時期國民黨一聲令下,全民就「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台灣。現代民主社會的本質就是不同利益團體的角逐,沒有甚麼是能得到全民共識的。最近國際網站向全世界徵求對民主下定義,結果被公認為最適當的定義,竟然來自不民主中國的一名網友:「民主是獨立個體和獨立組織,在文明社會中使用除暴力外的透明手段爭取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遊戲規則」。這個定義說明了民主體制下的多元現象。江丙坤希望的全民共識在民主社會很難出現,也不應出現。
反對黨杯葛是職責
國民黨六十歲以上的重要官員要學會習慣分歧的聲音,並利用體制優勢作為談判的支點,像是拿台灣內部的不同意見來說服對方接受我方的要求;或至少可以獲得雙方讓步的機會。但由於他們成長並為官於冷戰時期國民黨戒嚴獨裁的時代,只習慣一個聲音,一種口徑下的「全民共識」,以致對民主化之後的多元意見無法適應。其實,中方也常拿內部強硬派反對來當作對外國談判時的籌碼;民主國家三權分立,多黨體制,民意強而有力,都可以當作談判時的後盾。江不需要全民共識,只要是民選的執政黨和政府的代表,其正當性就足夠了。
兩岸談判民進黨一定杯葛,那是反對黨的職責,無可厚非。農民、工人和傳統產業者也會反對ECFA。這是全世界都有的同樣問題,並非台灣所獨有。對江丙坤來說,談判最大的關鍵不在是否有全民共識,而在江在前線談判時,後方的馬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和大陸委員會主委賴幸媛是否已說服了多數的人民?如果還沒有,江談判時就會底氣不足,背脊樑骨硬不起來,對談判不利;對手也會以此質疑談判代表對協議的執行力,而使談判失敗,或訂出不利於台灣的條款。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