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沒有激烈主張,連平和改革也不行 - 李怡

蘋論:沒有激烈主張,連平和改革也不行 - 李怡

1926年,魯迅在香港一次演講說:「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來開窗了。沒有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時白話文得以通行,就因為有廢掉中國字而用羅馬字母的議論的緣故。」
「沒有激烈的主張,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魯迅當年對中國的觀察,證諸現在,似仍適用。
泛民主派,無論是公社兩黨的「補選公投」派,還是以二民(民主黨、民協)為主的「終極普選」派,其實主張都一樣,就是「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二者都只是主張開一個窗,沒有提出要拆掉屋頂。但是爭取的手段卻不同。一個是用動員全民來表態支持真普選和廢功組,另一個是等待與中央或特區政府溝通去推動其主張。然而,在公社兩黨決計把補選公投付諸實現之前,有任何迹象顯示中央或特區政府會願意與泛民主派談真普選和廢功組的問題嗎?不但沒有此迹象,而且中央及建制派還不斷放出功組不可廢和提高特首候選人提名門檻的議論。2012年政改諮詢方案,實際上是向假普選和擴大功組悄悄邁步。
儘管泛民兩派的主張一樣,因手段不同,在北京看來就區別大矣。「問題不在大小,關鍵在於態度」,是中共一貫的處事邏輯。只要你態度好,他就「坦白從寬」;態度不好,就「抗拒從嚴」。基本上是只看態度而不是依從準則的。因此,「公投」儘管是「變相」,儘管沒有「公投法」做基礎,儘管其實只是補選,但你喊出「公投」,就是意圖遏制中央予取予攜的權力,要由公民投票去決定政策,若此先例一開,這不等於把屋頂拆掉嗎?所以,儘管泛民兩派的主張都只是開一個窗,但因有一派提出不開窗就拆屋頂,於是中央就對不講拆屋頂的一派釋出善意,中聯辦主任彭清華說,「理性討論聲音增強了」。政協常委陳永棋更讚民主黨「越來越好」,並揚言「中央(對話)大門永遠打開」。
這些都是策略性的統戰語言。要說「理性」,眾所周知,理性主義的一個重要準則是數量化,公投是最能體現數量化的,怎麼不理性?而中央與泛民的對話大門又在何時打開過?怎麼忽而變成「永遠打開」呢?
因此,倘若說過去中央對泛民之門是「永遠打開」的話,那麼「永遠打開」的含意就是「永遠關閉」。泛民要與中央談真普選、談廢功組,這道門是永遠關閉的。可以談的是甚麼呢?不是「終極普選方案」,即使談也是點到即止,說些讓二民聽來順耳的話;重點談的是「過渡方案」,也就是包括2012年政改在內的實現雙普選前的過渡安排。二民主張讓區議會提名的區議員進入立會,這一點建制派正中下懷,因此林瑞麟說雙方「拉近」了。
中央和建制派有可能對二民的過渡方案作些讓步,目的是以此為餌,去誘騙撐真普選、廢功組的市民,使他們誤以為過渡方案已走向他們的目標,於是放棄在補選公投中去投票。

香港市民,尤其是支持民主的市民應認識清楚:一,沒有五區公投,就不會有中央和建制派對「終極普選」派的忽然善意;二,即使有了「忽然善意」,也絕不等於中央和建制派會支持真普選和廢功組;三,中央和建制派拉攏泛民「終極普選」派的目的,是要孤立和打擊「五區公投」派;因此,四,若想中央和建制派真正向真普選和廢功組這兩個底線作出讓步,市民就要全力支持「五區公投」派。市民可以接受「終極普選」派與中央協商甚或妥協,但任何協商必須有實力作基礎。「終極普選」派的談判實力,就來自五區公投的選民投票率。這是數量化的真正的理性主義。
沒有激烈主張,連平和改革也不行。如果認為五區公投是激烈主張的話,以手中選票力撐這主張正是實現平和改革的必要手段。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