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的「失夢80後」專題,其中最令我思索的是,採訪者對現在內地80後紛紛選擇回歸體制的看法。對比上一代精英,他們對於生命發展的挫敗,大可推給單位或社會規範,然而,現在行市場經濟了,選擇自由了,人們反而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恐懼。再無可以推搪的藉口,所有的失敗與挫折,最終都是個人能力與運氣的問題。
所以,深入一點看,「80後」不能算是一個特定的世代現象,而更多時是每一個世代共有的心理危機狀態:年少時候,或許是《麥田捕手》式的集體憤世主義,年長一點,或許就像戰前納粹崛起前的民眾低迷意識。全都是世界或外圍局勢出現巨大價值轉向或環境變更之下,常見的集體鬱悶或失心氛圍。
內地80後經過幾年的北漂興奮生活後,近年都選擇回歸三級縣城,他們的觀察是,外在的物質帶來虛幻的幸福感。如果物質不能滿足,只能退回二三線城市,來維繫與繼續此等滿足。他們思想乏力,所以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他們對自身乏力,所以失去了駕馭現實的能力。
在此背景底下,內地80後的升起與陷落,也是一種正常的「適者生存」淘汰賽。
但較諸前一輩不同,這些回歸縣城的80後,從另一角度來看,其實可以是大力振興二三線城市的中堅力量,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見過世面,吃過苦頭,接觸過最新思潮,也建立了一定的人際脈絡。如果不把回歸當作「撤退」,而是「返鄉建設」,事情就不會這麼悲觀。我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