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聊生,為官請命乎? - 田中穗

官不聊生,為官請命乎? - 田中穗

香港地,華洋雜處,中西合璧,果然名不虛傳。偌大的一個國際都會,每年循例都由新界鄉紳抽籤祈福,指點迷津。興許今年逃過了下籤的厄運,這位與歷史上的「劉皇叔」僅一字之差的鄉紳大老得意忘形起來,在媒體上大放厥詞,謂「官不聊生」云云。

養尊處優無後顧之憂

官不聊生,此言差矣。香港厲行高薪養廉,官員們個個養尊處優,也可謂無後顧之憂。面對越來越對立,越來越分化的社會,官員們何止要扮演民怨出氣筒的角色,更應該對行政混亂、諮詢缺失負上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故,將濫用激烈挑釁手段,破壞社會和諧安寧的指控,全部自動過數給為民請命的街頭戰士,卻對那班在處理棘手社會問題時,不是耍太極、遊花園,就是落荒而逃的官員,採取慈悲為懷的態度,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何謂官不聊生?到底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抑或是官場險惡,動輒得咎。無論如何,中國人一早就參透了箇中道理,否則也就不會有「食得鹹魚抵得渴」之說。俗話說:人各有志。君不見,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劉鄉紳又何須為官員們抱不平,為官請命呢?
歷史上,天災人禍頻仍,民不聊生時有發生,而為民請命者,深得眾人景仰;反之,官不聊生主要源於天威難測、權力鬥爭。試舉兩例,北宋哲宗趙煦因報復心理作祟,批發式地貶官,該削職罷官的削職罷官,該流放的流放,牽連之眾,甚至包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曾布、蘇轍、蘇軾、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等數百位名臣大儒。
明朝朱元璋為整頓吏治,屠殺官員如草芥。後來他乾脆宣佈:「今後犯贓者,不分輕重皆誅之。」明朝人撰寫的《草木子》記述說,朱元璋在位時期,「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慘情可見一斑。

經不起批評不如解甲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轉變。古代那種因為權力傾軋而導致的官不聊生,已不可能回放重演。民主社會的精髓,在於三權分立,互相制衡,而不是三權合作,沆瀣一氣。雖然香港未有真正的普選,但是權力的監督與制衡一向都運作良好。如果為官者經不起民意的推敲,受不了外界或善意或嚴厲的批評,倒不如解甲歸田,告老返鄉,千萬別做怨婦與懦夫。
今年是虎年,只有苛政猛於虎,才會導致民不聊生;而為虎作倀者,才會為官請命。
文:田中穗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