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重建安置早有先例

全村重建安置早有先例

【本報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一直以新界非原居民寮屋區沒搬村先例為由,拒絕安排菜園村村民集體搬遷。不過,過去數十年,香港不斷發展新市鎮,政府原來一直有為個別受影響的非原居民、漁民覓地重建家園。
西貢居民張先生昨特別來到菜園村撐非原居民。他指出,90年代政府發展將軍澳,當時在坑口墟收地建明德邨,一條非原居民村落受到影響。政府當時安排村民原區重置,在清水灣製片廠附近建小房子,以優惠價讓他們購入重過鄉郊生活。「點解以前做得到,家菜園村你(政府)唔去做?」

台灣都有相同例子

為漁民重建家園的例子更俯拾皆是。1984年,政府為安置受沙田馬場、馬鞍山新市鎮填海工程影響的漁民,安置約500人遷往亞公角漁民新村。1978年落成的西貢官門漁村,是為安置受萬宜水庫工程影響而建的。
協助菜園村村民重建家園的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陳允中指,台灣也有多個類似的經驗,最近期的例子是溪洲部落,阿美族原住民在河邊住了30年,07年被政府逼遷,最後安排在原區為居民重置家園。土城彈藥庫是另一例子,因看守所要搬到當地,影響約200戶居民,居民提出生態村等重置方案,得到公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