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望見警察怕得掉頭就走、高談令人誤以為吵架……文化差異令香港的少數族裔居民與警察產生不少誤會。油尖區是少數族裔居民聚居之地,該區警方特別透過志願機構,找來曾感覺受到警員不禮貌對待的少數族裔人士現身說法,讓前線警員設身處地,「諗吓如果自己去到外國,一日俾警察截停六次,會有乜感受」,並加強警員的外語訓練。
記者:雷子樂
「非洲人喺街邊傾偈,傾傾吓會拍吓人,有時講嘢會好大聲,容易令人誤會係打交鬧交。」尖沙嘴分區指揮官盧國基接受訪問時舉例指,許多少數族裔居民,在祖國對警察印象不佳,來港遇到警察,即時反應多數是掉頭就走。「警員想截查見到你避開,更加覺得有懷疑……」誤會由此而生。
接受簡單烏都語訓練
油尖區警民關係主任李德中表示,為減少誤會,特別製作一系列有關本地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裔居民狀況的小冊子,讓警員接受簡單的烏都語訓練。「例如截查之前先用外語講聲先生、食咗飯未?」警方並找來曾受警員不禮貌對待的少數族裔說出經過,拍成影帶,下月將陸續向前線警員播放,希望增加警員對種族問題的敏感度。
油尖區內有30萬居民,非華裔人士約佔3萬。此外,全港約有6,200名持行街紙的酷刑或難民聲請者,主要在區內活動。盧國基指,區內少數族裔犯罪數字,08年491宗、382人被捕;09年496宗、383人被捕,佔整體案件數目約9%。不過當中約38%的案件,是由持行街紙的酷刑聲請者干犯。
這批酷刑聲請者,有特定的活動模式,一般居於油麻地、深水埗、荃灣、元朗,每日慣在尖沙嘴重慶大廈出沒,「佢哋會一班同鄉夾錢租一間房,每人輪流休息,其他人就喺樓下聚集」。部份人參與向遊客兜售假錶、販運大麻、協助經營無牌咖喱屋等罪行。李德中表示,對於非華裔居民而言,警方採取較軟性的介入手法,如協助部份失業者轉介工作,希望讓他們盡早融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