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傳奇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許倬雲傳奇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共為許倬雲(1930-)教授出版了十一本作品。李懷宇撰寫的《許倬雲談話錄》是最新的一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資料,主要來自「口述者」的身世和他對五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變遷和人事浮沉的評述。下篇環繞的課題跟上篇大同小異,只是李懷宇筆錄之餘,有時也會主動提出問題,談話因此變了「對話」。內容方面也比上篇多一些身邊「趣事」。許先生在芝加哥大學上課時,同班的老太太問他:「你是開洗衣店出身,還是開餐館出身?」
李懷宇在下篇的小引說:「我常想,以許先生的身體,生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可能是歷史的弱者,但是他不肯鬆一口氣,終成人生的智者。」許倬雲出生時手腳彎折,成長後肌肉不發達,需借助雙枴行走。他的孿生弟弟許翼雲倒是四肢健全。雙胞胎中出現這種症狀例子極少。他在芝加哥大學做身體檢查時,當值的醫生對他的病例很感興趣,問他願不願意接受院方的治療。他說願意,但沒有錢。醫生叫他不用擔心,他是院方的「研究病人」,費用全免。他一共開了五次刀,躺在床上幾個月,兩只腳輪流掛着,左腳開刀掛左腳,右腳開刀掛右腳。但手術還是無法使他手足運作正常。走路時還得依靠枴杖。握管書寫時手指總不聽話。
許倬雲是西周史專家。依李懷宇列出的書目看,他的英文著作,專書有三本,論文三十多篇,其中有小部份是法文和德文的譯文。中文著作的單行本,如把台灣、香港和大陸的版本加在一起,共有五十五種。在學報上發表的論文合計七十八篇。
一個行動不便,正處於發育期間的青年,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吃的是摻了石子的米飯,難得有一天吃得飽。上學時,鉛筆用完了,就拿一木塊或竹子,削得尖尖的,燒一燒,作代用品。他逃亡的經過,「沒講得很慘,再講我自己會哭。」1948年底,他到了台灣,在台南做插班生,三個多月後畢業,次年考進台大,先讀外文系,後轉讀歷史。經濟「起飛」前的台灣,生活也是苦哈哈的。台大學生宿舍的飯菜,雖然不摻石子,但吃慣了就面有菜色,因為不見油水。傅斯年校長很關心學生,經常巡視學校各區,有一次他到學生宿舍看看他們吃的是什麼東西。看了一眼,嘆了口氣就走了。其實校長的日子一樣不好過。「當時他太窮了,」許教授對李懷宇說:「難得吃到一片肉。」
他在台大拿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考取了留美獎學金,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是1957年的事。許先生的履歷很長,這裏未能一一羅列。簡單的說,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99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以前,他曾任美國、台灣和香港多間大學的講座教授。我們只要參照一下他學術著作的書目,可知這不尋常的榮譽得來不易。今天一般有規模的大學和圖書館,都有特別為方便「傷殘」人士使用的種種設施,但在許先生「發憤忘食」的當年,此中甘苦,真不是我們身體健全的人可以想像出來的。

我跟許倬雲是舊識,但只知他長於著書立說,讀了《談話錄》後始知這位讀書人還是個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六十年代他在中央研究院當研究員時,蔣介石已經把權力交給兒子。研究院直屬「總統府」。院長王世杰不肯跟老蔣打交道,小蔣是他晚輩,又不願意「屈尊」相與。結果是凡是學術以外的「雜務」,都交給許倬雲這個「小蘿蔔頭」辦理。「小蘿蔔頭」逼上梁山,也因此結識了好些「朝野人物」。蔣經國1988年逝世。他死後成立的「蔣經國基金會」,基金一億美元,是個大規模的國際學術基金會。這構想是1983年許先生跟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一次談話引發出來的。
《談話錄》涉及的近當代人物共六十七人。月旦人物,可以是萬言書,也可以三言兩語疏落如《世說新語》。王世杰任總統府秘書長時期,好多時不賣老闆的賬。「蔣介石有時候批個東西,他不能接受,退回給蔣介石,蔣介石氣得撕掉,他撿起來,貼好了再送回去。」許倬雲議論他同輩人物,每有獨得之見,來日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