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夢者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捕夢者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在瑪加烈.沙林傑眼中,J.D.沙林傑是《DreamCatcher》而不是《TheCatcherintheRye》《麥田捕手》。
瑪加烈是J.D.沙林傑的女兒,她寫的回憶錄─《DreamCatcher》《捕夢者》,講她與她父親的事,寫《麥田捕手》,一書成名,而終生過半隱居生活的美國作家J.D.沙林傑的故事。
《捕夢者》的封面是一張發黃的照片,該超過四十年歷史了。踏入中年的J.D.沙林傑讓小女兒騎膊馬,他則坐在草地上,滿臉笑容,照片散發出來的有著某種溫柔,屬難得一見的溫馨時刻。
孩子眼中的父親所作所為,與真實人生是否一樣,至少瑪加烈的弟弟麥迪對《捕夢者》所描繪的家庭生活、感受不盡同意,說他姊姊所描述的家庭,竟與他的感受、經歷,是那麼不同。甚至懷疑他們的父母不一樣(其實他們都是J.D.沙林傑的孩子)。
一九五一年出版的《麥田捕手》,已成經典名著,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書出版六十年後,每年銷量仍達二十萬本,歷年累積已超過六千萬本。
看《麥田捕手》是我們那一輩的事,如今年輕一輩,多不會看這部意識流小說的了。故事過於簡單,少年離家出走,說是出走,卻走不遠,不過在紐約的街頭消磨一天兩天時光,說成年人世界虛偽,少年人反叛,卻沒法有什麼作為可言。一些美好想法,像小說主角荷頓要當麥田捕手,出手拯救那些麥田追逐而走近懸崖的孩子,以免他們跌落懸崖,也是屬於一廂情願。
救贖其實沒有出現,小說主角不過有此美好意願而已。
J.D.沙林傑寫一部小說,單靠版稅就夠生活,而且可以過頗為寫意的生活。不必向誰買賬,他在鄉鎮按照個人意願而活,確實教人羨慕不已。小說寫成,已與他無關。任何人休想打他的主意,未得同意,不得用他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未得同意,不得引用他的作品或有關資料。五十年來,他大致上可完全按照他喜愛的方式生活,他要與人無尤,別人也與他無關。他女兒說她的視野,來自他觀看的經典電影,與時並進對J.D.而言,沒意義的。他的人生觀一如五六十年代電影,停滯不前,但這並不影響他要過他所肯定的生活。
J.D.的年代,phonies一字,是作家用來罵成年人的。那年代的反叛是不徹底的,到頭來仍要妥協的,要到了BeatGeneration,放浪不羈才算成了氣候,再下去,就是嬉皮士Hippies的七十年代,之後,就是一次又一次倒退,新保守主義抬頭,年輕一代,變得極端功利,那計較態度、取向,甚至比上一代更甚。
J.D.沙林傑寫在《麥田捕手》的最後一句話:Don'tevertellanybodyanything.Ifyoudo,youstartmissingeverybody.台灣紅葉文叢七一年出版的《麥田捕手》,賈長安這樣譯這一句:不要告訴任何人任何事情,如果你那麼做的話,你就開始想念每一個人了。
寫過《麥田捕手》,J.D.公開講話的次數愈來愈少,他就是不想多說,知道說多了,就不好。在女兒瑪加烈眼中,父親年紀老邁,顯得無助。瑪加烈在英國牛津唸書的日子,J.D.第一次去探望女兒,卻又不事先告知,結果在倫敦呆等了數天,因女兒去了葡萄牙旅行。瑪加烈回來時只能與父親相處一天。令她覺得奇怪的是J.D.住在一間冷氣機壞了的房間,而他竟然忍受下來。在女兒眼中,父親不再是昔日的那位不肯妥協的生命鬥士,他得過且過,變得懦弱起來,J.D.沙林傑早已過了捕夢者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