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上周突然調高貼現率25點子至0.75厘,執筆時美滙指數一度升越81水平的8個月高位。筆者不認為調高貼現率代表收緊銀根,從近期歐洲國家債務危機的演變過程看來,市場似乎開始明白,美元其實並不是「可靠的避險貨幣」。
美國金融機構對貼現窗的需求,其實已由一年前的651億美元大跌至現時的141億美元,反映海嘯後金融機構接受了聯邦政府的大力資助,加上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持續停留於近零水平,因此大部份金融機構實際可輕易獲得充足及廉價的同業拆放資金,毋須再向央行要求緊急貸款。
即使聯儲局在加息聲明中亦強調,「不預期調高貼現率會對一般家庭及企業借貸有收緊作用,亦不代表央行改變對經濟前景的預測或利率政策的傾向」。事實上,美國經濟仍面對嚴峻考驗,除失業率、破產及按揭斷供數字持續上升,商業房地產、高質房屋按揭以至信用卡等拖欠率亦趨升,筆者預期美息年內(甚至更長時間)仍將停留於近零水平。
美滙指數近期顯著上升,很多人歸因於歐洲債務危機惡化,令資金流入美元「避險」,筆者卻不苟同。首先,過去兩周兌美元表現最差的3種主要貨幣,依次序為日圓、英鎊及歐元,歐元雖受南歐債務危機影響,但表現卻非最差,反映國債危機似蔓延至其他同樣高財赤、高負債的已發展國家;其次,歐元、日圓及英鎊為美滙指數主要成份單位,故上述3種貨幣下跌,足以構成美滙指數上升。
看好商品貨幣
然而,美元兌澳元、加元及紐元等商品貨幣過去兩周均下跌,兌貴金屬及能源的跌幅尤其明顯,反映環球資金似乎正由高財赤、高負債的國家貨幣,流向擁有天然資源及財政盈餘的國家貨幣,此趨勢在年內勢將進一步增強。
雖然歐盟似乎願意出手相助,但在希臘滅赤決心未明下,歐元持續受壓,上周金價曾創每盎斯827歐元新高,而黃金兌英鎊亦突破兩個月高位並逼近歷史新高,隨着國家債務危機勢將蔓延至美、英、日等國,相信黃金兌美元於年內再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筆者預期,擁有天然資源及財政盈餘國家的商品貨幣,將持續跑贏高財赤、高負債國家的貨幣,而沒有破產風險的實物貴金屬及能源,亦會跑贏隱藏越來越高破產風險的國家貨幣及債券價格。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