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上畫的《孔子》,已經悄無聲息落畫了。這個,似乎是注定的,從《阿凡達》被強勢排擠的那一刻開始,《孔子》的命運已經被注定了落寞坎坷。
我沒看過《孔子》,不能就電影本身說甚麼。但是,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我至少可以說說我不看《孔子》的理由。我是那種非常享受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我喜歡電影院的環境、音響,大銀幕帶來的視覺震撼,我不愛煲碟,在家中看電影,我很難集中精神,一來光線、環境和氣氛不對,二來總會受到干擾,窗外突然飄來車聲,貓爪突然拍向電視機屏幕……這些都妨礙我把情緒投入電影中。遇上好電影,或者錯過了的電影,我也買碟,但不保證會看。因為害怕錯過,我是那種看電影比較「濫」的人,不管好壞,看了再說。
所以,如果《孔子》像任何一部電影那樣上畫,我都會去捧場。看了以後,覺得它是濫片一部,那是後話了,反正它已經賺了我的真金白銀。
我拒看《孔子》,實在是被它的強行推銷手法激怒了,我想像不出任何理由,要把看不看電影,看甚麼電影的自由意志雙手奉送。另一個壓力來自發哥,發哥質疑看了《孔子》居然不流眼淚的不是人,我怕我發現自己其實是一隻貓,無法流淚,決定不冒險。
韓寒說《孔子》從拍攝意義、藝術追求、視覺震撼、電影探索等方面來說,都是一部可以抹去的電影,我沒看過,無法置評。我只能說,這是一部從宣傳手法上來說極度失敗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