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朋友跟我說,抑鬱症醫了半年都沒好,怎麼辦?本來懂得去求醫,一切好辦,難搞的是第一次見醫生只分得七八分鐘自述癥狀,然後每次覆診排期三個月。半年下來,醫生也只能根據病情發展,在開藥的種與量調配兩三次,政治一天嫌長,情緒病患者在服藥後,面對人人各有不同的反應,徨恐不安一個星期也足以讓病情加劇,然後一想到下次向醫生把反應報備還要等三個月,很多人恐怕就此絕望放棄了。
又接到一批電話,都在說朋友的親戚的朋友,分明得了抑鬱症,卻堅持不肯求醫,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怎麼辦?
上面兩個怎麼辦,都源於對精神科的認識不足,以及對「精神」加上個病字依然本能地產生忌諱。要說服老人家去看精神科醫生,情緒何以忽然出現了與心情無關的毛病,可能比跟他們解釋雷曼債券為何物還要難,這難題,本該交給親人去處理,但親人朋友對這症候都不大了了,此病又如何能了?
雷曼事件後,聽說政府打算再開個委員會,專責教育市民基本投資知識。要數今天全民須再教育的課題,情緒病須知比投資ABC更刻不容緩吧,你的精神狀態犯了毛病,管你理財有道,懂得避過了投資陷阱,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看私家醫生,可以按合理的時間覆診,也不必吃醫管局過時的精神科藥物而已。
沒錯,市面其實已有很多由精神科醫生寫的書,網上也不乏有關資料,但老人家如果會看這些書會上網認識自己的毛病,政府又何用教育市民這個那個?一句自求多福不就行了?莫非連政府都對這個日趨普遍的病有所忌諱,覺得回家就好,家的溫暖會修正腦分泌失調?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