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個深水埗居民 百個故事尋找重建願景的真相

百個深水埗居民 百個故事
尋找重建願景的真相

在高官與地產商的字典裏,重建是舊樓變豪宅,活化要跟商業掛鈎,對貧富懸殊的深水埗人來說,又是另一回事,「板間房居民問,可唔可以起番個廉價單位畀我住?」思網絡總監鄭敏華與中文大學走訪了100個深水埗人,希望從他們的真實故事,找出民間對重建願景的真象。 記者:黃偉駿

受深水埗區議會委託,思網絡與中文大學環境政策與資源管理研究中心項目主任李慧瑩博士合作,去年底着手進行該區的重建願景研究。這次,她們親身走進板間房、樓梯底商舖、夜冷市場,訪問了100個深水埗人的故事。
鄭敏華說,不少居民其實接受重建,也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但是在有條件下接受,例如商舖老闆希望舖換舖,讓他們可以繼續做生意。板間房居民就想政府重建時,不要任由發展商建逾萬元一方呎豪宅,還要建一些單身人士、基層草根負擔得起的廉價單位,「佢哋淨係住得起板間房,你拆一棟少一棟,以後叫佢哋住邊?」

市區重建不能數字量化

她指政府過往的公眾諮詢,標榜以人為本,但採用自上而下的問卷、工作坊形式,反映不了居民真正所想,「居民喺問卷填贊成重建,但究竟佢背後有乜嘢理由?拆咗棟樓係咪就滿足佢要求?」李慧瑩補充,市區重建是複雜議題,不可能用百分比、數字量化,如果只填一份問卷,「會抽離晒所有被訪者嘅背景。」
李表示,他們訪問的100個故事,數目上或不及訪問了1,000人的問卷多,但啟發性一定更高,「政府成日講本土經濟,喺深水埗,原來就係天光墟擺地攤,呢啲我哋睇落好細微嘅工種,原來就支援晒呢班居民嘅生活。」
為了讓更多街坊述說他們的故事及對重建的願景,深水埗區議會將於周六舉辦分享會。發展局早前委託包括深水埗在內七個區議會,招聘學術機構進行舊區重建願景研究,下月底向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提交報告。

深水埗市區更新願景公眾論壇

日期:本月2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半至5時半
地點:深水埗大埔道288號路德會救主學校
查詢:21274504
資料來源:思網絡、中大環境政策與資源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