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幸福與尊嚴不是恩賜的 - 李怡

蘋論:幸福與尊嚴不是恩賜的 - 李怡

溫家寶總理在春節團拜會上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境外的擦鞋媒體說,溫總這句話「字字擲地有聲,溫暖人心。它猶如一股春風拂過大地,像一股暖流溫潤着百姓的心田,讓十三億人民為之感奮。」它是「中國高層發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吹捧得夠肉麻了。
內地媒體倒有些保留,《法制晚報》在讚揚溫總把民生問題「提高到幸福與尊嚴的層次」的同時,又表示,對人的幸福與尊嚴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夠自由表達觀點和意見,能夠接受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的信息,由自己去做出判斷。」明顯針對當局對網絡的管制與監控。
「幸福」這個詞,對經歷中共建政60年歷史的人來說,毫不新鮮。60年來,甚麼時候不強調人民生活幸福?即使文革狂熱年代,百萬紅衞兵在天安門前見到毛主席,一邊揮着紅寶書,一邊滿臉熱淚歡呼「毛主席萬歲」。他們是真正地感到幸福,決不是假的。
年初二那天,是北韓領袖金正日的68歲生日,北韓媒體報道金正日派直升機到一些地方給小朋友送糖果餅乾之類的禮物,小朋友激動地說,去年收到禮物,整晚睡不着。一位婦女流着淚說,「金正日將軍的健康是朝鮮人民的喜悅和幸福。」我們也不能說她在講假話。在一個資訊封閉的社會,這是她的「幸福感」。
自1949年以來,在中國新聞媒體或文藝作品中,我們都會覺得中國人民生活在無限幸福中。直至今日,在CCTV的報道籠罩下,相信世界上也只有北韓人民比中國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這種專權社會制度下的人民的幸福感,是民主自由社會的人民所沒有的。自由社會的人,都是在法治之下自己營生、自己過日子的獨立個體。他們從不問當權者是否讓他們更幸福,反而總在挑剔掌權者這項那項政策使他們不滿意。邱吉爾曾引希臘作家的名言說:「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對民主社會的人民來說,幸福在自己掌握中,而不是掌權者賜予的(讓人民更幸福);相反,掌權者的幸福(滿意度)卻是人民給予的。人民積累了不滿,掌權的就要下台。
有了對掌權者幸福的賦予權,人民才有自己的尊嚴。否則,你想做做好心的尊嚴都沒有。比如,關注愛滋病人的胡佳,關注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的譚作人,關注中國憲法賦予人民的尊嚴與權利的劉曉波,都一個個被指「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判刑。「煽動」者,言論而已,連和平地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都沒有,這當然是北京《法制晚報》所指最沒有尊嚴的事了。
然而,正如美國十九世紀廢奴主義者FrederickDouglass(1817~1895)所說,「任何用鎖鏈鎖住自己同胞的人,最終都會發現鎖鏈的另一頭鎖住的是自己的脖子。」壓迫別人的人,不會是自由人。踐踏別人尊嚴的人,自己也不會是有尊嚴的人。當奴才的人,都是「臨下驕者事上必諂」的人,他們臨下,會擺出奴隸總管的嘴臉,讓別人沒有尊嚴;事上,則一副諂媚嘴臉,自己的尊嚴也不存在。即使身居最高權位,也因為要應付宮廷權爭而不得不四處拱手,戰戰兢兢,委屈求全。

在健全法制之下,香港人的幸福與尊嚴一向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沒有領導人賜予的那種幸福感,我們的尊嚴自有法律保障而毋須恩賜。然而,專權政治已逐漸蠶食香港的體制。掌權者的當奴嘴臉,不能不使我們想到:對領導人恩賜的幸福與尊嚴感激涕零的日子,也許離我們不遠了。
只有建立民主政治,才能使幸福與尊嚴繼續掌握在自己手裏。向專政者乞求對話,已自我交出了尊嚴。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