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尼日利亞青年去年聖誕節把炸彈收藏在褲襠內圖炸美國航機,事件暴露各國機場保安漏洞,包括登機前沒有進行全身搜查(paddownsearch)。香港國際機場在事件揭發翌日,即全面加強飛往美國航機的保安檢查,每名旅客須經保安員以人手全身搜查、手提行李檢查及攜帶水劑檢測等三部曲始能進入閘口登機,每人需額外花2至3分鐘進行安檢,措施較911恐襲後更為嚴格。
去年12月25日,該名尼漢將強力炸藥PETN粉末收藏在內褲褲襠,又在身上收藏盛載液體狀引爆燃料的針筒,從尼日利亞拉各斯(Lagos)乘客機飛往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翌日轉乘西北航空公司班機飛美國底特律,其間均無接受全身搜查,幸他在機上引爆炸彈時失敗被捕。
每日10機涉3500旅客
美國運輸安全部(TSA)事後通告全球機場,要求加強飛往美國航班的檢查措施,本港機場隨即實施緊急措施,所有直飛美國的航班,在辦理登機手續時先進行旅客掃描(profiling),由航空公司職員審查每名旅客是否有可疑;旅客到達登機橋時又要再接受「搜查三部曲」,由以往用金屬探測器改以人手全身搜查、手提行李檢查、攜帶水劑檢測三步驟,確保旅客「身無異物」始可登機。
機場保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周富祥表示,現時每日有10班航機直飛美國,包括國泰6班、聯合航空2班、美國大陸航空及新加坡航空各1班,涉及3,500名旅客。每班航機約有15至20名機場保安人員在登機閘口進行搜查三部曲,每名旅客約用2至3分鐘完成整個安檢程序。
全身搜查顧名思義是「摸全身」,類似警察的搜身程序,所有機場安檢人員均已接受訓練。周富祥承認細微如針筒不易被金屬探測器檢測出來,但全身搜查則無所遁形。周指911恐襲後,飛往美國航班亦只是抽樣搜查旅客,因此今次檢查措施較911全面升級。
增多部爆炸品探測器
周表示,機場已增添十多部新儀器IONSCAN爆炸品探測器,最近一名前往曼谷的外籍旅客手持膠袋過關,內有水果、一樽液體及一盒粉狀物品,爆炸品探測器探測到膠袋內的水果沾有肥料,肥料可做爆炸品,因此亮起警號。據悉,即使兩日前沾有爆炸品的物件亦可探測到,可見其威力之大。
記者 黃婉儀
保安訓練
以色列專家傳授技巧
美國航機聖誕日險遭恐襲事件,喚起各國再次關注機場保安措施,其中旅客掃描(profiling)及形態辨別(BPR)更是重要一環。旅客掃描是安檢的第一關,由航空公司櫃台職員進行checkin時,以口頭問題向旅客查詢,以便及早找出可疑人物,阻止他們登機。本港機場已邀請以色列專家教授有關技巧,預計今年可全面應用。
先作掃描 後再辨別
從旅客踏入機場一刻,當局已實施多層次防衞措施,航空公司人員會在櫃台進行旅客掃描,查問旅客買機票的地方,以何種方式購票等;旅客進入禁區會接受金屬探測器檢測行李,並會被「形態辨別」方式觀察;及至到達機艙門口時再接受搜查及掃描,多重關卡確保不會漏眼。
911事件後,本港機場的航空公司職員及執法人員已接受形態辨別訓練,機場人員會根據特定指引審查旅客的行為,如大熱天時穿厚衣、沒帶行李卻流連客運大樓,又或暗中觀察保安措施等。遇到疑人時會展開查問:「你去邊啊?點解去?」到安檢關卡,保安人員手上會有一份可疑行為名單,如旅客達到表格上特定分數,即會被查問。巴黎機場人員早前即成功揭發一名恐怖分子在鞋內藏有爆炸品,阻止一宗恐襲慘劇發生。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