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救藥變毒藥 - 黃元山

貸評山下:救藥變毒藥 - 黃元山

曾於專欄中說:「細心思考其中的博弈,就會發覺當市場主流的看法越明顯,實際後果便越可能會背道而馳。順勢而行,可能會在政府與市場的博弈中,中伏身亡。反過來說,在這個格局中,逆向思維的贏面便相對提高。逆向思維其實也是一種Mean-Reverting的投資策略,最適合在波動性高的市況中應用。」

市場政府博弈有變

一個可能出現的例子是美國的銀行。現時坊間和市場的主流想法,是美國銀行已度過最困難時候,將來就算有問題也有政府支持,即所謂「大到不能死」。有趣的是,美國政府似乎也有類似的思想,特別是麻省選舉後,奧巴馬意識到不能只透過救金融去救實體經濟,反而要加大力度去救實體經濟。這個市場跟政府的博弈,和一年前的博弈非常不同。
一年前,市場低估了金融機構的問題,當問題逐步浮現並超出預期,便出現了恐慌性拋售;但另一方面,雷曼倒閉後,美國政府唯一的焦點,是如何避免大蕭條或日式長期惡性通縮的發生,當政府比市場對金融體系更憂慮時,救市力度便比市場預期為大。現在情況相反,政府對金融體系和市場一樣樂觀,甚至更樂觀,這時候通常都是充滿變數的時候。
金融體系的隱憂,有明顯的和不明顯的。明顯的包括一些老生常談,如消費信貸仍緊縮和失業率高企,導致消費信貸壞賬持續增多、商業信貸債券(CMBS)和其他房貸風險等。
不明顯的包括以下的幾點:第一,「去槓桿化」是真實的,雖然政府大量泵水,但銀行總資產已收縮不少,政府泵水使銀行市值回升,卻不能加大信貸和資產負債表的總量,正如花旗銀行的市值已回升至金融海嘯前的大半,但資產負債表卻已大幅收縮。

金融體系仍多隱憂

第二,是比較不為人知的賬外風險(Off-BalanceSheetExposures)。在09年第四季,富國銀行賬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虧損撥備項目──3億美元的房貸回購,和其他銀行一樣,富國把房貸打包賣出(Securitizations)的其中一個條款,是當房貸過早出現問題時,銀行便有責任回購這些變壞的房貸。未來一兩年,相信美國的銀行會有更多相關的撥備。
最後,是政府透過量化寬鬆去印銀紙,把利率壓下去。09年銀行盈利大增,其中一個原因是息差突然大增,借錢便宜,而已放的信貸卻仍收高息。但現在量化寬鬆這個救藥,卻對銀行產生極大的副作用,甚至變成毒藥,量化寬鬆使整條孳息率曲線也壓下去,使息差收縮,當銀行回收放貸後,再次放貸的息率便變得非常低。
就算美國政府知道這些不明顯的隱憂,但在政治上、經濟上能運作的空間減少,有時候甚至救藥變毒藥,使市場的變數更多。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