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避免調錯嬰及打錯針事件重演,醫院管理局除在各醫院兒科病房使用顏色手帶及二維條碼手帶,讓醫護人員及家長可核對嬰兒身份,更計劃在聯合醫院推行遠紅外線辨識系統先導計劃,在顏色手帶上附加細小感應器,一旦嬰兒被抱近病房門,便會觸動系統發出聲響及鎖上房門,防止被擅自抱走。
記者:梁瑞琼
醫管局將於今年在基督教聯合醫院7個兒科病房,包括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兒科深切治療部、初生嬰兒病房(即育嬰室)等推行遠紅外線辨識系統(FarInfraredIdentificationSystem)先導計劃,預計成本約400萬元,推行一年後作出檢討。
該局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李夏茵指,自調錯嬰等事件發生後,已改善相關措施,現時每名初生嬰的手及腳均會佩戴一條粉紅(女嬰)或粉藍色(男嬰)手帶,上面附有嬰兒及母親姓名、身份證號碼及醫院給嬰兒的編號,醫護人員及家長可自行核對嬰兒身份,減少調錯嬰風險,至於要接受治療的嬰兒,需同時佩戴二維條碼手帶。
資料不符機件發聲響
即將試行的先導計劃中,所有嬰兒均需同時佩戴兩條顏色手帶及一條二維條碼手帶。
李夏茵指,顏色手帶的設計「細啲緊啲」,以防因嬰兒收水而鬆脫,若嬰兒要接受抽血、打針等治療時,醫護人員則可利用掃描器讀取手帶及表格上的二維條碼,核對嬰兒身份,「如果係一樣,就會印張label出嚟,貼喺樣本度,如果唔一樣部機就會響。」
李夏茵續稱,顏色手帶也會附有一個細小感應器,當嬰兒被抱離病房時,會觸動遠紅外線辨識系統發出聲響及將病房門鎖上,防止嬰兒被擅自帶走。她指,現時部份嬰兒病房已有類似設施,但感應器體積較大,「類似買衫啲牌」,正物色較細小的感應器。
養和醫院產科部上月已引入類似措施,每名嬰兒均要佩戴有內置電子傳輸器的特製腳鈪,當被擅自帶離產科部或腳鈪脫落時,保安系統會即時發出警報,嬰兒母親也有手鈪與子女配對,確保不會調錯。
二維條碼擴至派藥及化驗
【本報訊】醫院管理局不斷擴展二維條碼的應用,08年起在12間醫院試行在抽血程序中以此核實病人身份,每月發生抽錯血情況大幅減少到每間醫院0至3宗,當局正計劃將二維條碼應用在所有化驗及派藥程序,並會在一間醫院進行先導計劃評估成效。
抽錯血大幅減少
現時公立醫院入院病人均要佩戴附有二維條碼的手帶,內含病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及所需治療等資料,12間醫院由08年起以二維條碼核實需抽血病人的身份,至今每間醫院每月分別發生0至3宗抽錯血,較以往2至10宗大幅減少。
由於成效顯著,有關應用將擴至所有化驗程序,如驗尿及種菌測試等。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李夏茵表示,計劃於2012年擴展二維條碼應用至派藥程序,將在一間醫院進行先導計劃,由護士以二維條碼核實病人身份才派藥,減低派錯藥風險。但她指,由於藥物種類繁多,服用量及方式因人而異,故需更新電腦程式,也會研究在門診及急症室使用二維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