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營業額二億 利潤僅有二百萬九龍倉賣斷電車公司

每年營業額二億 利潤僅有二百萬
九龍倉賣斷電車公司

【本報訊】九龍倉昨宣佈將百多年歷史的電車公司全部賣斷給法國威立雅集團,全面撤出電車業務。電車公司約700名員工薪酬福利維持不變,新管理層為提高乘客量,正計劃在保留電車古老外貌的前提下,對電車班次及車廂佈局作出大膽創新的改革,但改善工程可能令票價上升。 記者:麥志榮、呂焯均

九倉去年4月將五成電車股權轉讓給法國威立雅時,已表明威立雅可全面收購餘下股權,到數月前,威立雅向政府提出會全面收購。九倉近年對電車業務已意興闌珊,員工形容公司內部「暮氣沉沉」。九倉在電車的代表,即電車公司董事易志明上周曾透露,電車每年營業額2億元,利潤只有1%,過去12年平均每年只賺200萬元。

法財團允員工福利不變

威立雅是國際運輸營運商,業務遍佈30個國家,對中國市場甚感興趣,但內地政府要求投資內地交通事業的外資財團要有香港經驗,電車公司料成為威立雅進軍內地的踏腳石。
九倉昨發表公佈稱,電車公司的股權交易會在下月完成,雙方都拒絕透露作價,但由於去年是以低於10億元出售5成股權,估計今次作價應該相若。
電車公司近700名員工的薪酬福利維持不變,員工上月剛獲加薪,平均加幅2%。
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指出,威立雅是國際運輸業的「大鱷」,去年先買五成股權是謹慎的做法,原因要先摸清底細,現時不足一年就全面收購,證明電車大有可為。電車系統已老化,九倉經營十分吃力,威立雅作為國際財團,無論技術及成本控制都有優勢,而較環保的電動交通工具將是全球大趨勢,無論是本港新發展區或內地城市,電車都有發展空間。
東區區議員趙資強認為,九倉對電車無心戀戰,法資去年接手後曾諮詢區議會意見,顯示確有誠意要作改善。區議會曾提出希望電車伸延服務至小西灣,及改善電車上落客的設計,方便長者。

九倉主席吳光正放棄再經營電車。

運署密切監察電車服務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表示,政府知悉威立雅會保留電車的外貌和特色,並致力提升香港電車的服務,運輸署及路政署會繼續密切監察電車服務。
香港電車由英資財團興建,在1904年7月30日啟用,最初行走堅尼地城至銅鑼灣,其後歸怡和集團擁有,直至1974年被九倉收購,至今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