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盤點二○○九年度字詞網路徵集活動近日結束,「被」、「民生」、「浮」、「金融危機」分列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第一。筆者以為,這個「被」字之所以能夠高票當選年度國內字,它充份說明,人們高度認同這個「被」字最能概括當前中國社會的某種特定形態。
一直活在被操縱當中
「被……」的首先出現並導致後來的大量、廣泛套用,始於去年七月的大學畢業生「被就業」這條相關新聞,其大意是說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公佈的大學生就業率有造假嫌疑,即一些大學的畢業生就業資料造假:有些學生沒就業或臨時打短工等情況被大學相關部門虛報為「已就業」。於是,學生們「抗議」了:我們這是「被就業」了!「被……」句式從此便瞬即流行起來,從大學生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我們其實就一直生活在某種「被操縱」、「被欺騙」當中。而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充滿了諸如被代表、被組織、被集體、被自願、被捐款、被自殺……等等,不一而足,這樣的事情的確很多。最為典型、也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我們「被代表」了。這種「被代表」參政議政,一是那些「代表們」的確很難說能夠代表「選舉」他們的選區選民,此不贅述;二是這些「代表們」是如何參政議政的可謂人所共知,比如「人大拍手」這種揶揄、比如「十分鐘的發言時間裏八分鐘都是在歌功頌德」等等;三是「代表們」至今仍然談不上對政府實施監督,因為相當部份的代表本身就是黨政官員自己。
人們大量、廣泛套用「被……」,其實質就是人們有被操縱、被欺騙的感覺,比如某地或者某校大學生就業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事實上每一位大學畢業生作為個體,他不可能自己親自去統計這個資料,因此這個政府壟斷的資料發佈當然有造假可能,而事實也已證明了這一點。說到統計資料,就連政府發佈的GDP資料如今也被質疑,比如去年八月就出現了國家和各省市自治區上半年經濟資料互相「打架」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二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七點一;而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陸續公佈的上半年GDP之和為十五萬三千七百六十九億四千萬元,這就是說,地方GDP之和竟然比國家統計局資料多出逾一萬億元。這種GDP吹牛比賽當然就是一種「被增長」了。再來說「被代表」這個問題,想想看,那些代表們在人大會上所說的話,它真的能代表所在選區的選民的意見嗎?或者說他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大家呢?更別說大部份時間都用來歌功頌德,以及連年「不參加會議」的代表、參加會議從不發言或者很少發言的代表。對選民來說,這不是「被代表」又是甚麼呢?
反映人們對現實無奈
在我看來,這個「被」字之所以能夠高票當選年度國內字,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國人一種意識的覺醒,即這種「被」意識之覺性。它既反映了人們對社會現實的一種無奈,同時它也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因為認識到了這個「被」,或許就是今後不再「被」的一個開始吧。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