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 騷 - 蔡瀾

牢 騷 - 蔡瀾

我相信八十後的青年,大多數是好的。
但有一部份,我看不過眼。
他們嬌生慣養,被溺愛得一無是處。有些甚至思想保守,迂腐得比父母還要厲害。
叫他們去旅行也不肯,一點冒險精神也沒有,對性知識也貧乏,只知道關埋門來自我解決。
男的醉生夢死,女的也一樣,嫁個有錢人,是她們的理想。所以在報紙上看到國內富豪徵婚,有一大群香港女子北上,爭個你死我活。有些人當成趣事來看,我認為這件事的背後,代表着一種侮辱,一種悲哀。
追根究底,發現這都是惰性使然,而這惰性是來自父母有經濟基礎,存了一點錢,在八十後青年的腦後,總有一句:「做那麼多事幹嘛?爸媽死了之後,不留給我留給誰?」
這群人持着這種態度,變成了可惡地傲慢,不知道什麼叫做禮貌。沒家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從前的父母也沒時間教訓子女,為什麼我們這一代的人,還會稱長輩為先生,叫比我們年輕的人什麼兄什麼兄呢?
也許,是我們都吃過苦。既然有錢,就送子女到外國留學吧,捱了之後,或者會成一個較為堅強的人。就算沒條件,也得鼓勵他們去做暑假工。
要是什麼都不肯做,那麼唸了大學也沒用,就讓他們到社會去掙扎吧,那麼一來,思想才會早點成熟。
反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家庭,也多數是富裕,但他們的子女並不懶惰,也不肯承受家產,獨自去海外流浪,雖然成為嬉皮士回來,但也知識廣博,變成當今社會的中堅份子。
也許,這是自己老了,發發牢騷。年輕人不了解,說了也沒用。記得父母親也經常發牢騷,說我們那些四十後的,好吃懶惰,沒有什麼希望,和我當今駡八十後的一樣。等到八十後的成為父母,也會發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