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朋友送來賀年小吃糕點中,有一種很有趣,黃褐色,硬硬的條狀物,看來像大便,笑得我。名字更怪,喚「粩」。
也許中港少有同類製品,它是台灣閩南式古早點心,分「米粩」、「麻粩」、「花生粩」,外衣不同:米花、黑白芝麻、花生粒。市井平凡的小吃少不了麥芽糖,帶純樸的味道,甜、香、脆、酥。口感複雜。一問,才知原來是敬神的供品,所以有些店號會點染了紅色。
粩是純手工製作油炸酥脆小吃。也有用了芋頭磨成的粉,拌糯米粉成團狀,壓平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烘乾下鍋油炸,它們脹成大便狀,起鍋後浸裹麥芽糖和上述材料,乾後入袋,成為賀年手信。
別以為上手一大包份量十足,其實很輕。而且下油鍋膨脹十多倍,咬開來裏頭有空位,「有房出租」,便具豐盈有餘之義。同煎堆油角不同,不會太膩,都吃到空氣,伴杯好茶在胃中泡泡也就飽了。
為什麼叫做「粩」?翻詞典找不到這個字,也許因是傳統舊物,經了歲月,才有古老之感,從「米」部,乃米食。幾種中以米花淡淨可口,沒有花生那麼「搶」。
現今製粩手藝因時移世易漸失傳。朋友道,這老店不知堅持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