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迎春央視春晚網絡潮語大串燒

新派迎春
央視春晚網絡潮語大串燒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在節目中大量引入網絡潮語,雖得罪中老年觀眾,卻迎合網民,煥發青春活力;北京股民不再叫父親為爹(跌的同音),回歸叫「爸」;年輕網民流行在網上過年,省時省力;上海酒樓則推行「綠色餐飲」,食剩飯菜打包,可獲優惠折頭……虎年降臨,萬象更新。

中央電視台年三十晚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大量引用互聯網潮語,結果吃力不討好,不但海外觀眾睇得一頭霧水,內地中老年觀眾也大叫「看不懂」,年輕網友也不買賬;官方媒體也刊文狂批。
被引用的網絡潮語,包括「無厘頭」網絡語「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反映網民對時政漠不關心的「我是打醬油的」(原本是廣州電視台記者就某件事件採訪路過市民,被市民窒住);譏諷「超女」李宇春扮相不男不女的「不要迷戀(春)哥,(春)哥只是個傳說」等。

反映官場包二奶成風嫌棄糟糠之妻的「不牽你的手吧,怕傷你自尊;牽你的手吧,傷我自尊」;表達網民厭世的「他唱的不是歌,是寂寞」;表達網民抨擊全民上網玩網遊《偷菜》的「我着急回家偷菜」等,也被引用。
網絡潮語討好了網民,卻令不少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新華社昨刊文指,春晚網絡潮語令大多數中老年觀眾聽不明白,年輕觀眾也不滿意,因為語境不合適。不過媒體坦承,網絡潮語在春晚大串燒,意味中國已步入網絡時代,互聯網將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
本報記者

虎年央視春晚成網絡潮語大串燒。圖為小品《捐助》一鏡。互聯網

年輕人不願出街網上拜年

互聯網時代,不少年輕人過年不出門,選擇「宅居」在家,逛網上廟會、在網上發拜年祝福詞、在網上放虛擬煙花。這種與中國傳統春節風俗習慣截然不同的過年方式,引發內地社會熱議。
內地媒體調查顯示,網上過年者主要是25歲至35歲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多有獨生子女特殊成長背景和在外求學經歷,長期受較封閉、虛擬的網絡空間影響,人際溝通願望弱化,人情觀念冷淡。
東北牡丹江市的張凌靈表示,自己因長年在外面讀書工作,老家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已經很陌生了,加上過年要走親訪友,精神很疲憊,所以選擇在網上過年,他說「通過互聯網同樣可以聯絡親情,還能有效地壓縮人情消費成本,何樂而不為?」
25歲的貴陽市民李瑩表示,長期以來春節被賦予太多意義,如送舊迎新、人情往來等,「但在我們年輕人看,春節應該是一個讓人放鬆的節日。」「和家人在一起,我們感受到家的溫暖,通過網際網路,我們獲得輕鬆,這就夠了。」
新華社

小販在京城廟會推銷各種虎形飾物。新華社

股民求財拒叫「爹」改稱「爸」

春節期間迎來送往、送禮收禮在所難免,不過今年春節前,北京股市興起新風俗,不少股民為在虎年炒股賺錢,忌諱新年收禮收到「被套」;過往習慣叫父親為「爹」的,因與「跌」近音,也被要求改口稱爸。
北京南城某證券營業部大廳,滿眼是過年裝飾的紅色,與顯示牌上滿眼綠色的大盤格格不入。55歲的王女士穿着鮮紅的棉衣,圍着一條紅色的圍巾。她表示,兩個月來自己每日都穿紅戴紅,就為新年炒股圖個好彩頭。
除了穿戴,北京股民在言談、飲食、送禮等方面,也大有講究。某證券營業部經理說:「春節前,習慣叫『爹』(跌)的都改稱了『爸』;碰到『哥』(割)都改叫了『老兄』了。」因為哥與割近音,股民最怕炒股要割喉止蝕。
此外,過年期間送禮、收禮在所難免。不過,股民有一些獨特忌諱。股民蕭女士說,她的姪女日前送她一套床上用品,特別強調「被套」鋪起來很好看,這讓蕭女士很是鬱悶。她說:「本來我的股票就被『套』,還要送我被套,真是那壺不開提那壺。」種種現象,反映了北京股民積極賺錢的心態。《北京商報》

哈爾濱三名小童在冰天雪地玩滑梯。

滬「綠色餐飲」打包有折頭

香港人外出飲食,吃剩飯菜打包很平常,但內地尚未成習慣。上海為鼓勵餐廳少浪費,推出「綠色餐飲」活動,食客適量點菜、餐後打包,可享受打折、贈送禮品、抽獎等優惠;中心城區有65家大中型餐飲單位參加該活動。
活動由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主辦,參加活動的餐廳,要主動提示消費者適量點菜,提醒顧客剩菜要打包,並主動告知顧客參加活動可享受優惠。同時餐廳須設置餐廚垃圾專項收集設施,將生活垃圾混入餐廚垃圾,集中回收處置。
另外,餐廳在顧客結賬時,將根據其餐廚垃圾產生情況給予一定優惠,如打折、贈送禮品等。有餐廳對打包客人提供八五折優惠。有打包的食客稱,過去打包是有點難為情,現在要「與國際接軌」,所以不在乎了。
參與活動的餐廳,將獲當局酌減餐廚垃圾處置費,或贈送收集容器等獎勵。主辦方也將根據餐廳宣傳氛圍、人員培訓、顧客參與率、抽樣檢查等項目進行評選打分,綜合評定出10家模範餐廳,給予酌減垃圾處置費至少兩成的獎勵。上海《東方早報》

小朋友新一年看來要看懂不要浪費食物。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