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為父母置業的無奈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為父母置業的無奈 - 李兆波

朋友的父母居於灣仔數十年,現時的唐樓已有超過四十年樓齡,在塌樓後大家非常擔心物業的安全及維修。朋友希望「原區安置」,購入10年以下樓齡的單位,使父母可以安老,但因為同區的樓價太不合理而另作他選。
要把父母搬離居住多年的社區談何容易,其麻雀腳、晨運朋友、醫療、街市等配套都要考慮。長者適應力不及年輕人,要他們搬去陌生的社區,會影響其身心健康。朋友陷於兩難,不搬家有安全問題,而搬家有適應及負擔能力問題。朋友本身有一定的實力,但也說在市區買較新的物業頗感吃力。其他實力較差的朋友,只有把父母安置在老人院或國內,有幸的可住在公屋,不幸的只有住在偏遠地區,又或在市區樓齡較高的單位。

第一城細單位近200萬

有些積蓄的退休人士,選擇住在較細的單位,以保留現金作生活開支。友報的唐榮兄近來有幾篇關於物業價格的分析,沙田第一城395呎單位的價格逼近200萬元。更令人吃驚的是,去年一手樓的平均價達767萬元,而二手樓的平均價只是304萬元。第一城已有近30年樓齡,300多400呎的單位不單是年輕人的入門單位,同時也是退休人士的入門單位,退休人士居住20年後便有50年的樓齡,維修開支是一大問題。
近年的物業向高、向豪、向大面積發展,面積大可令售樓收入多一點,反正建築成本不會因此大幅增加,故一手單位平均價達700萬元以上。若干年當300至400呎單位的年事已高,連入門單位也沒有選擇,將會帶來更多的社會爭端。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