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焯均、袁慧妍報道】收集熱水爐開啟時先流出來的冷水、既重又易碎的玻璃瓶、冷飯菜渣……,分佈在何綺玲家居不同角落,她不是雜物狂,她雖愛環保但非狂熱分子,也不是環保組織代言人,但會電郵召集朋友把棄置玻璃交給她,還自己駕車把大堆玻璃瓶運送到龍鼓灘的回收場。
這位環保太太居住在太古城,在太古集團任職助理公司秘書,何綺玲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相比十年前,自己改變很多,以前經常逛街購物,後來讀報開始認識環保,也開始進入環保新天地。
洗菜水用作淋花
她與丈夫和一隻小貓居住的800方呎單位,是一個小小的環保世界。從每日的生活開始,開熱水爐時先流出來的冷水,她用膠盆儲起來,用來浸待洗的衣物。洗菜的水,用膠桶收集放在浴缸內,留作淋花、洗貓廁所或其他物品。
何綺玲又參加了嘉道理農場的家庭廚餘堆肥試驗計劃,在屋外平台放置一個桶,裏面有數百條蚯蚓吸食廚餘轉作堆肥,「會先隔咗啲汁,會餵菜、果皮、花生殼」,餵飼後她會把成條狀的報紙鋪在堆肥表面,幫助蚯蚓保暖。全部廢物整齊有序,「老公都無投訴過我」。
每日出外她自備筷子,星期六、日出外用膳時會帶備塑膠食物盒,如果有剩餘食物便盛載回家。星期六她又常到中環天星碼頭的農墟購買有機蔬菜,會帶備大布袋。在居處街市購買鮮魚或家禽,她又帶備小膠箱。
玻璃瓶送回收場
去年初她閱報留意到廢棄玻璃瓶十分不環保,又缺乏回收,跟朋友傾談時知道有一間玻璃回收改製成地磚的工場,在屯門龍鼓灘發電廠旁,於是她打電話查問。原來場主受玻璃回收成本昂貴所限,一般不主動向市民回收,但歡迎何綺玲送玻璃瓶過來,於是她在去年中首次把約200個玻璃瓶,自己駕車送到回收場,花了近一小時車程。
玻璃瓶佔空間較多,她把玻璃瓶放在廚房洗碗盆底下的膠箱和辦公室枱底,包括醬油瓶、護膚品瓶、啤酒瓶等;最近她又收集到200多個,準備過年後送去龍鼓灘。
她曾電郵給約40名同事和朋友,請他們協助收集玻璃瓶,但最終只有4人響應。港人的環保意識仍然薄弱,她希望自己的行動鼓勵到身邊的同事朋友,「環保,永遠都唔會做得夠」。
年輕人創業
棄置玻璃瓶變環保磚
把棄置玻璃瓶改造成地磚的納比迪環保建材公司,是兩名理工大學碩士畢業生與朋友共三名年輕人於4年前創辦,由不足60萬元的投資額,現擴展為擁有超過2,000萬元資產的自動化廠房。而公司生產的環保地磚現已衝出香港,澳門及外國都有訂購。
兼職教書賺生活費
擔任營運總經理的林志陞在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系畢業,之後修讀碩士,畢業時與一名同學抱着相同信念,「做個工程師生活無憂,但環保係有需要嘅,我哋知道環保難做,但係想挑戰自己。」兩人與另一名朋友合共3人,每人出資十多至二十萬元。林志陞把老婆本也拿出來,但頭半年經營困難,三名股東不支薪,他自己下班後要做補習老師、兼職教書賺生活費。後來一名富豪支持他們,投資2,000萬元設置自動化廠房,玻璃瓶獲一間大型汽水廠免費供應,又以低於政府徵收的建築廢料費回收建築廢料,全部用來生產環保地磚。廠房現有10萬方呎,僱用15人,每日生產6萬方呎環保磚。他們又推廣環保,每周都接受團體預約到廠房參觀。
「喺外國我問過一個6歲小孩點解要回收玻璃樽同紙,佢答得好簡單:whynot,令我好感動」。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