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的面貌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捕捉的面貌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在她的一部著作《I,etcetera》提及她假設到中國旅行,會遇上一些什麼問題。在那年代(七十八十年代)步過羅湖橋(下面是深圳河),踏入中國國土,是惟一途徑。(當然,也可從香港乘坐飛機到北京)。
不知道蘇珊.桑塔格對中國印象會是怎樣。要是她仍在生,看了《China'sThirtyYears》(《見證改革開放三十年》),會不會印證她的《論攝影》(《Onphotography》),攝影,會改變我們對某地的人和物的看法。一幅又一幅的硬照,轉化的不祇是真實世界,也帶來文化的認同或更大的衝擊。攝影,看似捕捉了現實世界瞬間的真象,呈現出來的,是理性,還是感性的世界。說攝影是藝術,反映出來的人生片斷,與真實世界是否有差距,有所不同呢。
《論攝影》讓我們對影像世界反思,讓我們對影像有所保留。不能否定攝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對某國家,城市的認知,透過鋪陳出來的圖片,不可或缺,但那認知,仍會是片面的,是事件的某些真象甚至祇是表面的,過於簡單的。但,在別無選擇情況底下,透過攝影,看另一世界面貌,也是方法之一。
中國攝影師協會《見證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封面設計,讓人有此錯覺,這是另一本改良的「樣板戲」來的。工人踏在鋼鐵架上,穿上工衣,眼神向上,望向天,夕陽(還是朝陽)的光芒射在工人臉上,很有《鋼鐵是怎樣鍊成的》風格。幸而翻開這部三百五十八頁的攝影集,極少「樣板」味道。甚至建築工人在其他圖片中也回復了原貌,會留汗的,辛苦的,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攝影都有著這個民族的標記,有生命中飛揚時刻,也有痛苦時候,來自農民,工人,普通人的生活寫照,雖然不一定反映了過去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全部面貌,總算捕捉了這期間的某些重要時刻。
發佈會上,退休大學教授說這三十年中國的沉重,可比這本攝影集更重。曹雪芹寫《紅樓夢》,說:「十年辛苦不尋常」。中國民族譜寫這三十年(從一九七八到二○○八),其間出現的變化,艱難歷程,更不尋常。眾多中國攝影師在這三十年來,捕捉下來的人生片斷,比這本攝影集要多出百倍了,選輯成書,是編輯認為具代表性的吧。
其中又以一一○頁的「風波」,可見編輯處理這敏感課題,十分不易。攝影而欠缺了文字部份,是不會知道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那是一大幅透明膠布,用來遮擋風雨的,看起來像「裝置藝術」。用蘇珊.桑塔格的觀點,對此看來極具藝術性的攝影,會如何詮釋。說那是一群青年在天安門廣場避雨,也是可以的。《見證改革開放三十年》對這攝影的詮釋:「風波」:「1989年5月18日,一陣狂風夾着豆大的雨點,颳向在天安門廣場絕食學生們。發生在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匯聚在天安門廣場。這是改革30年進程中的重要的一頁,影響至深,波及至遠……」整本攝影集,只有這一段描述,用上……。那一刻,青年男女躲在透明膠布底下避過突來風雨,他們在風雨中該談笑,不會介意濕身。距離89年6月4日,還有十六天,那一刻,廣場上的青年該不會知道即將要到來,其後被官方定位為「政治風波」的。

攝影集取材廣泛,做到把事實儘量客觀呈現出來。比起早年的樣板攝影集,算很大的突破了。集合而成的照片,會不會祇有九成出現攝影集,仍有一成,出於某種禁忌或自律,沒有放進去。那是主編的取捨,作為讀者,我們不會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