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扭曲孔子迎合時潮令人痛心的電影 - 李怡

蘋論:扭曲孔子迎合時潮令人痛心的電影 - 李怡

電影《孔子》中弟子顏回勸孔子:「您曾經跟我們說過,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內心。」
在觀影時聽到這句話,心中像受到猛然一擊。這是藉孔顏之口,對筆者堅持數十年的人生價值的否定。
對改編歷史或名著的電影,筆者一向抱寬容的態度,無論改得如何離譜,也想到電影要面對廣大觀眾,編導自有為難處。只是,《孔子》中的這段話把孔子為人與思想如此扭曲,實在太難容忍了。翻遍《論語》與史書上對孔子的記載,不但沒有這句話,而且全部是與這句話的觀念相反的。孔子的一生,就是堅持自己的理念與信念,即使不能改變世界,個人的堅持仍不動搖。他說「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現實的政治、利益、權勢,孔孟是決不攀附的,所以孟子說:「見大人則藐之,無視其巍巍然」。何謂大丈夫,孟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因此,「道」,即孔子內心世界的理念,是不可能因為不被外在世界接受就改變放棄的。其實不僅儒家如此,而且先秦諸子均如此,要不然,秦始皇怎麼會焚書坑儒呢?就因為先秦諸子都有堅持,而不會屈從權勢。而後世儘管中國實行專制政治二千多年,仍有不少讀書人秉持儒家的風骨,對皇帝犯顏直諫。不論怎樣黑暗的時代,這種儒家風骨都對專權政治發揮一定的制衡作用。
電影《孔子》這段硬栽在孔聖顏聖口中的話,是對孔儒的最徹底背叛,它反映當前中國社會為私利、為迎合權勢而不惜改變自己、扭曲自己、否定自己既有價值觀的趨炎附勢的潮流。可說是利用孔子來反孔,毀掉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堅守仁義的價值觀,不能不令人有錐心之痛。
電影《孔子》截取的是孔子51歲後從政、失意而周遊列國,最後歸(魯)國講學終老的人生片段。主題的歸國愛國迎合當前主旋律。但孔子從政,目的不是愛國,而是要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被魯國的現實政治接受,他就周遊列國去尋找可以貫徹理想的他國,而不是改變自己的理念去愛國去遷就權勢。但在電影中,卻是相反的取向,強調孔子總想為掌權者所用,到處碰壁,因而成為「喪家犬」。
甚麼是孔子的從政理想呢?《論語.顏淵第十二》有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前輩大儒徐復觀認為,孔子論政,都是針對統治者說的。「去兵」是去「兵役」「力役」;「去食」是指「去食政」,即「去賦稅財政」。而《論語》上的「信」,可分兩大類,一是就士的操持上講的,一是就政治上講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他引孔安國(西漢人,孔子第十一世孫)的注稱:「自古人皆有死,死而君德無所可譏,民心終未能忘,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意思是統治者與常人一樣是會死的,只有立信於民,才可以使人民不會忘記,雖死猶生。
從上引《論語》原文中,可以看到,孔子認為政事三環節,是力役、財政與立信。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立信。「民無信不立」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電影《孔子》講孔子從政,卻完全沒有提到他政治思想的這個核心,因為中共的「民信」已不復存在。六十年政治反覆,種種諾言到頭來都是對人民的欺騙,老百姓的順口溜:「共產黨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說明人民對當政者的「信」已蕩然。更由於掌政者六十年的「無信」,導致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也失去了互信。中共製造了一個沒有互信因而不「立」的社會,是對孔子政治思想最大的背叛。
最痛心的是,藉一部電影對孔子的扭曲,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較為優良一面的堅貞不屈的價值觀,要人們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屈從權勢。香港愛當奴才的特首和政團不斷改變自己去迎合北大人,可從這部電影所宣揚的意識中得到鼓勵。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