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把脈:如果我是開發商 - 鍾維傑

樓市把脈:如果我是開發商 - 鍾維傑

這篇屬於「發牙癢」多於分析,讀者不必過份認真,只是覺得近年仍有不少「縮水」樓之爭辯,或許對部份發展商(外來發展商?)有以下商機:
(一)只用實用面積售樓:這裏之簡單定義是,外牆計算至其外露面,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牆各佔一半厚度,上述包括單位和公共走廊之內牆,而且一般柱位(住宅很少這樣的)不被扣除。其餘之露台、窗台等通通不算於面積裏,盡量於買家WYSIWYG(WhatYouSeeIsWhatYouGet,看到甚麼就有甚麼),不但免除被(有理或無理)指為取巧,更可提升誠信形象。再者,交易只是不用市場慣用之「建築面積」計算呎價而已,但總價沒有較前多,可放心購買。

處理樓書實物的差異

此外,純從房地產分析角度看,有劃一之「面積計算基礎」才可確定某7000元一呎之樓盤,貴過6000元那個。不過,現時各師各法之建築面積,未必表示前者一定貴過後者,要查證兩者的建築面積計算方法才可。
(二)處理預售樓書和實物單位有某百分比差異:買家少了的,發展商主動賠償,若多了,當贈送。當然有些商業風險,但建造工程素質管理得宜之發展商,應毋懼這環節,一來有某個(合理)百分比差異「走盞」,連這也超越的發展商屬「抵打」一族。再者,這自我監控有助提升內部技術水平,因「求其」交貨者遲早出事,有汰弱留強作用。

提供首數年保養保證

(三)維修保證:只要業主沒有改動,一般主要建築部份包括浴室用具等,有首數年保養保證,令業主放心,當然只有水平高的發展商,才可提供這樣之服務及承諾。再者,這等建築質料問題,亦非全靠發展商的工程管理部便可解決,相當部份跟建築行業的結構文化有關,亦非外判不外判的差別。
前兩項建議,發展商大致可自行決定採用與否,基本上是營商環節,但第三項涉及建造者以及各行業(包括風火水電)的配合。
總括來說,房地產發展風險甚高,非外行人認為之易賺,但提供較好之產品及售後服務仍是可以的。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