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特首與局長打算在facebook開戶口,與八十後發展社交關係,這個移船就墈的動作,為的是要與年輕人溝通,還是讓自己顯得年輕,可以用年輕人愛用的方式溝通?這中間的差別可大了,溝通最重要的是誠意與姿態,渠道還是其次。
那批社運八十後,相信也很願意在傳統媒體的平台上公開與官員對談,他們才不在乎為官者懂不懂網上語言及所謂潮語,在哪裏進行。有效的交流,不是要跨代的人用語上同化,事實上這也勉強不來。
如果隔代溝通要互懂對方日日新年年改的口頭禪,嫲嫲豈非要向彭志銘先拜師學藝,才能跟孫輩來個無底深談?中間的鴻溝不在語言,不在場地,重點是想法及觀念的差距,雙方有沒有平起平坐地相互了解的意願。
如果官員在網上交友,是因為高鐵一役後如夢初醒,想了解一個對他們來說陌生如潘朵拉的星球,是不是有點捉錯用神?想了解不同族群其實有多難,在本尊現身前,何不先在眾討論區微服出巡,匿名對話?好了,交流過了,聽完那比較真實的聲音後,最可恨的是未必就能跟進,並把友誼進行到底而已。最悶人又納悶的是又再委託一人或單一智庫做報告,例如論述過香港四代人的呂大樂,就是傳聞中為政府做探針的熱門人選。為甚麼還要委這委那光採納一家之言?不同學者在不同媒介早把這議題談到打起筆戰了,政府難道都愛偏愛聽,正如對早早存在的網上民意視而不見?
說到底,高官登錄facebook若為解決社運八十後問題,倒不如做回高官該做的事,那群年輕人沒有問題,他們只是反映制度與政策出了問題。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