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憶港園:獅子山下 好彩有你

拾憶港園:獅子山下 好彩有你

按社會學學者的分析,戰後出生的,可稱為第一代香港人,例如羅文,又例如張國榮。但算算年歲,若他們活到今天,羅文才不過60歲,張國榮53歲,他們最後的日子都不快樂,這十年香港病了我們病了但沒死去。「離開了才懂得珍貴。」這十年離我們遠去的靈魂太多了,今天用谷歌(Google)搜索一下,發現港人最懷念的,有以下十位。

記者:何兆彬

第1位 羅文
(1950年2月16日-2002年10月18日)

以為張國榮年輕些,也靚仔些,谷歌的結果一定比羅文多些,錯晒!打上「懷念羅文」,結果,要比張的多近一倍!
羅文代表的,大概是一套年輕輩漸遺忘,年老輩藏在心中的時代、價值觀,他們刻苦、奮鬥:「小小苦楚等於激勵,等於苦海翻細浪!」(《前程錦繡》),但另一方面也帶領潮流,在香港有誰不知道《激光中》,有誰不覺得《波斯貓》大膽露骨?聽這些歌大的港人,縱使不是澤田研二、DavidBowie迷,都見慣大場面,不會見「起義」就腳軟的。
羅文經典中的經典,要數《獅子山下》,「人生總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此曲寫於1979年,由顧家煇作曲、黃霑填詞。縱是七十年代作品,八十後也一定會唱,猶記得2003年沙士後,政府要為23條立法,網上出現一段《獅子山下MTV.回歸六年回憶版》,多少港人因此聽得滿眶眼淚,七一走到街上!

谷歌結果:約有511,000項符合懷念羅文

第2位 張國榮
(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

就算你沒有喜愛過張國榮,大抵都沒法忘記2003年4月1日。那是個沙士肆虐的時分,晚飯時候,傳來電話:「乜話?張國榮跳樓自殺?」因為是愚人節,當時很多人都懷疑傳聞真偽,直至電視電台新聞報道了詳情:「2003年4月1日晚上18點41分,張國榮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二十四樓健身中心跳樓自殺,19時06分於瑪麗醫院去世,終年46歲。他在遺書中說:『Depression!!呢一年來好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唐,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人無做壞事,為何會這樣??』」張國榮及梅艷芳之離去,見證了八十年代Canto-pop巨星的終結,總不會有人認為譚詠麟還有他倆的巨星光芒吧。

谷歌結果:約有275,000項符合懷念張國榮

第3位 陳鴻烈
(1943年6月7日-2009年11月24日)

沒想到吧,陳鴻烈的排名竟在梅艷芳之上!這大概是TVB之功。大家都知道大閆生,也許還記得他在2004年憑《金枝慾孽》中飾演御醫孫清華一角而奪得無綫的「本年度我最喜愛的實力非凡男藝員」獎項,卻鮮有人看過陳鴻烈在邵氏時期的奸角演出,也可以說,電視時期乃陳鴻烈的第二春。可惜陳亦是十個之中,唯一在工作中去世的,據傳媒報道,陳鴻烈在猝死前一星期的工時已超過69小時,而其底薪只有每月港幣3,000元(比起1964年他於邵氏的$3,500還要低),陳去世所引起的陣陣「懷念大閆生」熱潮,是否與觀眾自身狀況有關?

谷歌結果:約有185,000項符合懷念陳鴻烈

第4位 梅艷芳
(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

03年是悲苦的一年,年初沙士肆虐,張國榮去世,之後23條立法,年尾梅艷芳去世。不過7年,其間就出現了紀念梅艷芳一生的《蔓珠莎華》舞台劇(劉雅麗主演)。維基記載:梅姐於1985至1989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電影方面,她在1988年創下了在同一年奪得影后獎及最受歡迎女歌星獎的紀錄,至今仍未有人打破。重病時籌備最後的演唱會,當中一個個故事,相信一如其作品會流傳下去……懷念梅姐也許還有另類原因:對於梅媽的爭產新聞,我們都看不下去了!

谷歌結果:約有136,000項符合懷念梅艷芳

第5位 黃霑
(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

嶺南文化莊諧並重,黃霑正是廣東鬼才的代表。鬼才與一般才子之別,在於他鬼馬,黃霑既能寫出《獅子山下》、《家變》、《奮鬥》等正面歌曲,也有搞鬼惹笑一面,其中一本《不文集》就為他帶來「不文霑」的稱號,同時,黃霑也是七八十年代廣告界響噹噹的人物,創作力驚人。一如羅文去世,黃霑代表的是一種快將逝去的價值觀。他就被文化界推崇備至,認為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不過黃霑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到: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優勢,也許之後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來演出。」

谷歌結果:約有71,000項符合懷念黃霑

第6位 肥肥沈殿霞
(1945年7月22日-2008年2月19日)

記得八十年代談起沈殿霞時,我們會叫「開心果沈殿霞」的次數十分多;90及00後,我們都只叫她「肥姐」,不知道與她越來越不開心有沒有關係。秋官他去、離婚、欣宜自小被取笑、欣宜被灌肥等傳聞,都陪伴港人長大,漸漸地,肥姐代表的不只是開心,而是一種在逆境之下,仍要逗大家歡樂的專業,我們都尊敬肥姐,但沒有人想成為肥姐(或欣宜)。

谷歌結果:約有69,300項符合懷念肥姐

第7位 張徹
(1923年2月10日-2002年6月22日)

當荷李活越來越港產片化,張徹的地位就變得更高!塔倫天奴愛張徹,一連兩套《標殺令》斬到噴血就講明向張徹致敬。他早被西方奉為Cult片大師,作品《五毒》(1978)被《娛樂周刊》選為電影史上最怪誕電影第11位。對港人來說,他的電影卻並不怪雞,如吳宇森所寫:「他電影中的主人翁都是英雄出少年,有少年人的浪漫,而在浪漫之餘,又帶有古之俠者的正義和正氣,能面對任何挑戰,肯定自我。」

谷歌結果:約有48,600項符合懷念張徹

第8位 石堅
(1913年1月1日-2009年6月3日)

對於年輕一輩來說,連西宮李香琴都變成了慈愛的「嫲嫲」,石堅實在太遙遠了!去世時96歲,退休多年,大家都淡忘了石堅,年輕人不會說「堅過石堅!」也不說「你個奸人堅!」更加不知黃飛鴻(關德興)功夫遠遠不及奸人堅(石堅)!也許大家都應該重溫李小龍在《龍爭虎鬥》中,看李三腳怎樣被石堅以鐵爪抓上三條血痕,石堅最堅的一刻!石堅走了,大儍也病逝了,我們才驚覺香港已「沒有奸人」!

谷歌結果:約有40,000項符合懷念石堅

第9位 阿叔林尚義
(1934年11月7日-2009年4月23日)

要簡介阿叔,大概可說「點只講波佬咁簡單!」阿叔年輕時踢波有「重炮」之稱,曾效力中華、東方、傑志、五一七、九巴、元朗、流浪等球隊。我們對其足球生涯不甚了了,只記得他講波,就算球員都講錯了,還是比其他講波佬好聽,因他說真話,會罵人!當然,也沒有人能忘記他在《古惑仔》中演的牧師,「我大佬叫穌哥」!

谷歌結果:約有31,600項符合懷念林尚義

第10位 伍晃榮
(1940年5月24日-2008年4月17日)

沒有伍晃榮,我們不知道體育新聞可以咁講!伍晃榮的新聞已到達了創作的階段,為球員配音、責罵其表現,多少人曾為他笑破了肚皮,多少人曾為了伍晃榮才看六點半新聞?俱往矣,留下的只有他的金句:「波係圓嘅」、「守門員最好嘅朋友係條門柱」。

谷歌結果:約有10,800項符合懷念伍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