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瑄的問題 - 盧峯

徐若瑄的問題 - 盧峯

最近有關「起義」、「解放」、「革命」的爭論讓我想起《非誠勿擾》這齣電影。
電影中四處找新娘子的葛優有一回碰上身懷六甲的台灣富家女徐若瑄。兩人少不免在茶館閒聊探探底。談興方濃時徐若瑄忽然說自己的祖父是在大陸「淪陷」後到台灣的。葛優一聽之下立即搖頭並糾正徐若瑄,說:「我們叫『解放』,不叫『淪陷』」。一臉無邪天真的徐若瑄瞪大眼問葛優,甚麼叫「解放」?把葛優弄的哭笑不得,最後只好各自表述,不然說到天光也搞不清楚。
是的,甚麼叫「淪陷」,甚麼叫「解放」實在不容易說清楚。只知道不管叫「淪陷」、「解放」都會觸動很多人的神經,都會令很多人坐立不安及作出激烈反彈,因為有關政治詞彙載滿了歷史的恩怨,個人的榮辱,權力的得失;不容易淡化,不容易消磨。正因為「起義」、「解放」、「淪陷」之類的政治詞彙具有豐富的歷史、政治、個人的情感與傷痕,搞政治的人用的不小心便會引來不必要的誤會。
有的人認為在言論自由的地方任何口號、標語都可以用,甚至為了引起更多反應或回響而故意選用「起義」、「解放」之類的惹火字眼。要聳人聽聞惹人注意不能算錯,但聳人聽聞是有代價的。越聳人聽聞,越驚人的豪言壯語很容易弄巧反拙,令說話的人或團體露出「2仔」底。喊起義的人的所謂起義不過是辭職後再參與補選,不過是暫別議會這個建制架構然後又拚命要再進入建制,這樣的「起義」,沒有否定或衝擊現行的政治秩序,反而再強化選舉制度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跟近代史上「起義」所展現那種打倒舊秩序的氣魄相差未免太遠,令「起義」這個字忽然「降呢」,失去了它的魅力與特殊意義。下一回甚麼人再要玩字的時候務請小心,不要隨便把重量級的政治詞彙亂用,因為市民不是儍瓜,很容易會看穿口號跟行動間的巨大落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