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這個詞語最近在香港激起軒然大波,忽然間黑雲滿天,甚麼「起義意味暴力、武裝、流血」等一古腦兒血噴過來,令人驚恐莫名。
俗語說得好:「老愛國」不如「新愛國」,「新愛國」不如「忽然愛國」。自小「愛國」苗紅根正的立法會曾主席的反應平淡,跟一眾忽然愛國的躁狂起哄判若雲泥。
六十年前的兩航起義
其中道理,倪匡大俠解釋了一點,原來六十年前北京發生了一次起義,過程沒放一槍一炮,沒流一滴血,讓千年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絕對是好事一樁!
對歷史並不無知的人自然不應將「起義」夾硬跟「暴力、武裝、流血」等並無必然關係的屬性綑綁起來,製造恐慌,再仗勢凌人。
這樣好事的起義在香港也發生過。香港有不少人是中國銀行的小股東,應該多了解銀行的歷史;中國銀行在中國共產黨還未誕生時已經存在,是官辦的銀行;六十年前共產黨在內地建政,播遷台灣的國民政府指令在港的中國銀行分行將資金轉移往台灣;當時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經理的鄭鐵如拒絕執行指令,聯同其他相同背景官資銀行的香港分行,凍結資金,率領全體在港員工,向新政權投誠,是為「中銀起義」;獲新政權大加讚許的鄭先生,繼續獲委以重任,自不在話下。
除了銀行,官辦航空公司也有不少境外資產,當時的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有十多架飛機在港,約佔其整體機隊的十分一,同樣接獲命令飛往台灣;但兩公司總經理劉敬宜和陳卓林,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九日「率領」全部留港飛機飛往北京、天津,連同近二千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十分二,投向新政權懷抱,是為「兩航起義」,為當時尚在襁褓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民航事業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設備和人才,奠定了民航事業的基礎。
不涉暴力武裝或流血
翻查歷史,人們可以清楚看到香港並非沒有發生過起義,也可以清楚看到起義原來是「大好事」,也不涉及暴力、武裝、流血。任何不願對語文強施暴力的人也明白,動刀動槍的起義叫「武裝起義」,有傷亡的起義叫「流血起義」;不加鹽加醋乾乾淨淨的「起義」,不過就是起來做合乎公義的事而已。為甚麼有些人聽到「起義」就狗急跳牆,如坐針氈,如臨大敵,如喪考妣?說穿了,其實跟起義不起義無關,無非是不義的利益集團已經走到了歷史的反面,成為了起義的對象。
李澤敏
特首選舉委員會工程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