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港產片的角色越來越模糊。其實,我覺得港產片仍然未死,只是由從前的一棵大樹,變成今天堅韌的小草,只要有一小片地方,有太陽有水,仍可茁壯成長,反而沒有倒塌的危險,更不需要專人特別護理,自我邊緣化,能隨自然而生,生命力和創作力更趨強勁,製造另一片天空。
記者:梁佩芬
攝影:梁細權
電影呼應社會齊互勉
「從後九七,到合拍片」,八字箴言,是港產電影從2000年走到2009年的道路。兩位影評人陳志華和鄭政恆都覺得真正的港產片仍以關心社會和香港人問題為依歸。身兼港產文學雜誌《字花》編輯的陳志華相信,2000年時,不少導演都肩負起處理回歸問題的心理醫生:「無論杜琪峰、林超賢、鄭保瑞都有此特點,只是風格不一,主題又不一,當然杜琪峰是先鋒派,《暗花》、《暗戰》都帶出對九七的無力感。」
當一個工業到了最顛峯,總有回落的軌道,要持續發展就要轉型。當影評人五年的鄭政恆看到香港電影工業從心態上到實況上的轉變:「最佳例子是陳可辛,竟可進入大陸市場融合大陸資金,又能將港式故事帶入全中國,《如果.愛》、《投名狀》和《十月圍城》都是循序漸進的演變。」今次的港產片,要集港資港導和港演員的大門檻下,不少正片被拒門外,有點可惜。「這十年最大轉變,港產片越來越懂得返回本位,像城市小品電影的抬頭,都是可喜,大家開始關心社會,尤其沙士後像死過翻生,要互勉。」
社會怨氣一觸即發
《少林足球》周星馳(2001)
陳:周星馳風格的最後作品,寄語港人要心中有團火,人人都有異能,天生我才。
鄭:戲中一句對白最精采,「做人沒有夢想,跟一條鹹魚有何分別?」
《反收數特遣隊》邱禮濤(2002)
陳:02年上映,已反映了03年7.1前累積的民怨,戲中警察借貴利諷刺「奉公守法」,像今天高官行為不得民心,帶出小市民要反擊要自救。
《麥兜.菠蘿油王子》袁建滔(2004)
陳:謝立文說創作此故事時正值沙士,卻沒以病和遊行為主旨,反帶出市區重建、迫遷等問題,今天回看仍有新聞性,教我們反思市區重建。
回歸心情未平復
《無間道》系列劉偉強、麥兆輝(2002-2003)
陳:我喜歡一、二集。02年回歸情緒仍未穩定下讓「兩面不是人、身份認同、雙重效忠」更具感染力;第二集返回九七前政治情況,清楚說明甚麼是出賣、利益妥協的三角關係。
鄭:我喜歡第一及三集。「三年又三年」,完全反映港人對董建華執政的不滿,而《終極無間》中劉德華失憶後的寸步維艱,對照沙士前後大家的生活情況。
《黑社會I&II》杜琪峰(2005、2006)
陳:上集的剪接及配樂非常出色,在緊湊氣氛籠罩下,帶出利字當頭兄弟要相殘,潛台詞是「聽阿公話咪冇事囉」。
鄭:一部自覺性很重的電影,反思中港融合之間的平衡位置,早在賀歲片《嚦咕嚦咕新年財》已帶出此訊息。
千禧之最──兩片「天」下
《天下無雙》劉鎮偉(2002)
陳:無論看多少次,笑位仍然會笑,悲位仍然感動,明明是一個無厘頭故事,最後卻炮製一個悲慘愛情故事,堅持愛情是至死不渝,直至海枯石爛。
《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2008)
鄭:無論編、導、演都恰到好處,水平突出,帶出一些鮮為人知卻又平平無奇的小人物動人故事,回歸平淡,卻帶出我們對親情和小社區的情緒,終於返回港產片是港人看的大方向。
關心社會城市觸覺
《花樣年華》王家衞(2000)
鄭:不少場景都在外地拍攝,好像說出在香港都找不到舊物舊街舊況味了,對照戲中對舊情人前夫前妻的執着,新的也未必是好,造成往後集體回憶的前奏。
《幽靈人間》許鞍華(2001)
陳:與《天水圍》相反,這片談父子情,借鬼片反思與親人的關係,對一方(西環)的思念,打開以地區故事做主題的電影。
鄭:女主角的失憶,讓我們明白要有記憶才可以救自己。
《大隻佬》杜琪峰、韋家輝(2003)
鄭:韋家輝是最具個人風格的導演,比杜琪峰更甚,享受創作,將電影變成表揚自己的作品。
陳:張栢芝在戲中向劉德華暫借中環鬧市一分鐘,是目前來說最浪漫的電影片段。
《旺角黑夜》爾冬陞(2004)
鄭:社會性不及杜琪峰強,卻能以逃難和城市警匪兩主題,反映整個中港兩地的矛盾關係,看到後九七問題,仍深藏港人心深處。
創意可貴
《音樂人生》張經緯(2009)
陳:將獨立電影推至一個比較大眾的層面,大電影院都有放映。標誌着獨立電影的抬頭。
鄭:去年已說出香港世代矛盾的問題,有前瞻性。
十年人事
十年前後,港產導演雖北望神州,卻仍忠於做一個為港人發聲的導演,讓深化了的題目,從親情、警察、愛情中慢慢透入你心。
爾冬陞格局變大
鄭:風格開始穩定下來,格局上越來越大,《門徒》更塑造一個最有人性的卧底,反映人的獨特性。
杜琪峰心理治療師
陳:銀河映像可說肩負起處理港人回歸前後不安情緒的治療室,教我們如何放下怨氣。
許鞍華女性新天地
鄭:帶領女性和社會電影進入另一階段,不再執着某一問題,帶出婉淑的風格。
劉鎮偉翻叮愛情悲劇
陳:神奇導演,明明是一齣無厘頭的電影,卻帶出最動人的愛情悲劇,竟會顛覆王家衞電影,又愛翻叮自己的創作,如《無限復活》是翻轉《月光寶盒》。
韋家輝難找切入點
鄭:個人風格越趨強勁,每齣戲都是夫子自道,《神探》和《再生號》更向創作致敬。
陳:如果不能進入其電影世界,根本不明他在說甚麼,只當是一齣悶戲。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秘書,《記憶前書》作者。
陳志華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文學雜誌《字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