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汽車一哥 豐田犧牲品質聲譽

為做汽車一哥 豐田犧牲品質聲譽

「日本製造」曾是「品質可靠」代名詞,但隨着豐田要在全球大規模回收汽車,這個金漆招牌在國際市場已難再保得住。豐田2008年終超越美國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汽車市場一哥,但擴張的背後卻是犧牲了品質,今次品質危機不但損害豐田形象,還損害到「日本製造」的聲譽。
豐田汽車創辦人豐田喜一郎1930年代開始研製汽車時,美國的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已是世界有名的大企業。他的繼任人、堂弟豐田英二在1950年更親到福特車廠取經。1958年,豐田首次嘗試打入美國市場,但生產的皇冠汽車因不適應美國的長途高速行駛模式,沒多久就被淘汰。豐田在1973年石油危機中開發慳油車,結果轉危為機,終成功打入美國市場。

七年內將產量大增50%

七年前,豐田高層訂下了極進取的目標,要在2010年將市場佔有率增至15%,即取代通用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要達標,就須在七年內將產量大增50%,須在美國、中國及亞洲其他地方興建新廠房,須推出數十種新型號汽車。
如此急速擴張,在經濟環境大好時當然沒問題,但隨着金融海嘯爆發,加上面對南韓、中國等企業的競爭,豐田必須設法節省成本以保持競爭力,結果犧牲了產品質素。
豐田執行副總裁佐佐木真一前日(周二)在記者會暗示,最近大力削減零件成本,就是為與南韓汽車競爭。有指,豐田要求供應商將供貨價降低30%,或對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有分析認為,過份自滿,以為產品質量全球第一排名不受威脅,正是豐田、索尼(Sony)等日企業近年出事的原因。
豐田大規模回收汽車,日本就有評論擔心事件在美國變得政治化,甚至激起反日情緒。通用汽車倒下後,美國汽車業士氣低迷,總統奧巴馬或會採取保護汽車業措施,為11月中期選舉爭取選票,美國汽車業界或藉機將豐田品質問題變成政治議題。美國聯合汽車工會的會員上月底就曾在日本駐美大使館外示威,抗議「豐田汽車傷害美國勞動市場」。
美國《世界新聞報》/南韓《朝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