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80後年輕人參加反高鐵抗爭成為社會焦點後,煲呔也要將facebook、Twitter掛在口邊,政府更計劃委託學者研究80後問題,一時間不少學者、社運人士、政黨中人均撰寫文章,大談80後問題。不過單仁聽聞,最近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沈旭暉一篇有關80後的文章,除了受到80後廣泛討論外,在學術界、甚至下亞厘畢道也引發一陣不大不小的議論。
話說沈旭暉本周日在《明報》撰文,回應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一篇批評80後年輕人衝擊立法會的文章。沈在文章中以第四代香港人身份,批評呂大樂不能再以80年代的理論看現今世事,認為是和時代脫節。
政府委託對象未拍板
本來學術討論存在不同意見也常有的事,不過學術界對沈旭暉的文章議論紛紛。不少學者對單仁說,沈旭暉以往文章給人的印象是溫文爾雅,甚少稜角,更甚少直接指名道姓批評他人,今次他以第四代香港人自居,又稱呂大樂為「呂老」,令人有點詫異。為何其風格突然大變,不少學者私下議論之餘,也有人對此頗不以為然。
一件學術界茶杯裏的風波,本該和政圈拉不上關係,單仁近日卻從一些政府中人口中得悉,政府早前有意委託呂大樂進行有關80後的研究,其實事情尚未落實,因為政府內部對委託對象尚未拍板,也有人不同意把研究重任交給呂大樂。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有心人」將沈的文章送到政府高層及友好智庫手上,顯然有心人希望政府高層知道,熟悉80後議題的並不只呂大樂一人,不少學者也有涉獵,有能力做這項研究!
另一名官府中人則對單仁說,隨着政府、公眾關心80後問題,這不再單單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變成政治問題,既然成了政治問題,日後政府如何「定性」,背後難免涉及不同政治利益,明爭暗鬥,在所難免呀!